正文 第19章 學習本是一種樂趣(5)(1 / 3)

我說:“呱呱你看這牆上的科學家畫像,還記得你小時候寫他們的名字嗎?那時候,你寫得很認真,一筆一畫。媽媽知道你在學習方麵,一直以這種認真態度來對待。除此之外,你還能從科學家的畫像裏看到什麼呢?”

呱呱說:“我覺得他們很偉大。”

我說:“是的,他們確實很偉大,我們隻看到他們偉大成功的結果,可是你要知道,他們的成果不是一瞬間或者每個發明都那麼順利的。一個實驗有可能做一千遍,而且有的可能並未成功。但是他們沒有停下來,失敗一次總結一次,然後滿懷熱情,再繼續實驗。我覺得這樣的胸懷和態度更讓人佩服。”

呱呱沉默了幾秒鍾,然後笑著說:“媽媽,我懂了。”

看到呱呱露出平日的燦爛笑容,我也笑了。在學習與生活中,任何的挫折與失敗都可能發生,而接受現實的態度與繼續前進的熱情不能丟失。我要讓呱呱知道,在學習中,不僅要知道自主學習,而且要知道遇到困惑時怎樣麵對。

平常的心看詩”天才”

看到這裏,有的家長可能認為我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就把孩子當做“天才”、“未來的科學家”培養。事實上,並非如此。我讓呱呱從小接觸科學家的故事,是希望他能對生活產生廣泛的興趣。

有一次,我參加學校的家長會,聽到兩三個家長在討論天才教育。

一位家長說,最近他帶著孩子去參加某輔導班,培訓老師說每個孩子的智商都很高,為什麼有的孩子能考上重點大學,能出國留學,而有的孩子連普通大學都考不上呢?原因在於家長沒有幫助孩子們將“天才的潛能”

挖掘出來。

接著,也有一個家長說,現在抓孩子學習已經有些晚了,看了某電視節目,人家從孩子生下來就進行雙語教育。

大家討論來討論去得出的結論是:一個個“天才”都毀在了自己手裏,為了能挽回損失,那就從現在開始對孩子進行“天才訓練”。

幾位家長表示讚同,也都表示要好好培養孩子,他們的眼裏流露著希望與激動,接著開始討論上哪些“天才課程”有助於挖掘孩子的天才潛能。

聽到這裏,我想告訴家長們,所謂的輔導班宣傳的“挖掘天才的潛能”

隻不過是為了吸引家長們而已,如果真的如此,他們各個也早就是天才了。

有的超前學習班更是打著培養“神童”的旗幟招生,有的學習班對家長承諾,讓孩子在兩歲認識幾千字,三歲背幾千首詩,六歲能全部學完小學階段的課程,等等。家長們麵對這樣的宣傳動心了,他們堅信自己的孩子就是那個天才,也期待天才的光芒能照耀在自己的家裏。家長的這種盲目崇拜更是令“天才培訓班”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

然而,事實證明,單調的培訓不僅讓孩子們反感學習,而且局限了他們的各種潛能。比如,十天之內快速識字的結果是孩子連童話書都不願意碰,孩子的想象空間和好奇心都被周圍的培訓所限製。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變成單純學習知識。如果我們力求使兒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專注到功課上去,他的生活就會變得不堪忍受。他不僅應該是一個學生,而且首先應該是一個有多方麵興趣、要求和願望的人。”

而所謂的“天才培訓班”,隻是負責把幼小的孩童培養成隻會識字、背誦詩經的麻木的“天才”,孩子們何來的興趣,哪敢有什麼要求和願望?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孩童時期並沒有接受天才的培訓,也沒有被認為是未來的天才,據統計,在諾貝爾獲得者中,大部分的獲獎者在幼兒期並沒有接受所謂的“培訓”,反而是無憂無慮地玩耍。當然,在今天兒童教育發展研究中,很多學者都讚同在兒童適當的時期給予適當的教育是必要的,但過早地、過多地塞給孩子“天才”的知識,隻會把孩子們潛在的“天才”能力活活灌死。

“天才”一詞的定義是,擁有一定的天賦,包括卓絕的創造力、想象力,天生有資質的人(如體質、嗓音等)。天賦是遺傳性,不可能依靠後天培養而獲得,良好的後天教育可以讓天賦得以發揮;經過後天教育而成才的人並不能稱為“天才”。但是很多家長卻認為,隻要精心培養,孩子就會成為天才。

有一次,呱呱和我通電話時,幾個年輕的同事誇讚呱呱是個優秀的孩子,還懂得經常和父母交流,接著就向我請教:“大姐,你家孩子是個天才吧,你給我們說說孩子從幾歲開始實施天才教育更能起作用?”

我說呱呱很普通,我也從來沒有實施過特別教育,連輔導班都沒有報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