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我驚奇地問。
她自豪地說:“是啊,我家寶寶現在唐詩都會背幾十首了呢,還會彈鋼琴呢。現在上幼兒園了,我準備給寶寶報奧數班,從小喜歡數學,長大了智商肯定高。”
聽她這麼一說,很多媽媽開始動心了,都紛紛請教著給孩子報哪些班。
孩子才三四歲,為了能讓孩子有美好的未來,爸爸媽媽們不惜一切金錢為孩子打開學習的大門。為此,孩子們從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學習”二字的含義。
有個家長給我打電話說,她的孩子上小學後,她就給孩子請了各門功課的家教,孩子原本還上課聽講,現在倒好,上課睡覺,回家不會做的練習題全交給家教來做。我說這樣的學習法隻能讓孩子離學習越來越遠。
她不理解地問:“為什麼?”
我問她:“為什麼要給孩子請家教?”
她說:“為了讓孩子學習好些,提高快些。”
為了讓孩子學習得更好些,提高再快些,這和成語“揠苗助長”有什麼區別呢?
很多爸爸媽媽認為,孩子上了學,就應該把學習的事情放在第一位上,而孩子剛到一個新的環境,自己對周圍的新環境還沒熟悉過來時,爸爸媽媽們已經等不及了,忙著給孩子報各種學習班,以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
事實上,爸爸媽媽們不知道,任何組織和團體的輔導班都比不上學校係統的、有目的的教育。而他們更不知道的是,孩子的大腦在一天之內接觸了太多的新知識沒來得及消化,他們又開始給孩子充塞更多的“知識”。然而,這些所謂的能提高孩子學習的“知識”隻會讓孩子覺得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一件永遠沒完沒了的事情,一件讓他們喘息不過來的重山。
至此,學習的樂趣已經全無,任何的學習技巧、學習方法對孩子們而言,已經毫無興致。爸爸媽媽付出再多的金錢和精力,孩子的學習也已經到此停步了。
每次遇到有家長問我“你家孩子的學習成績怎麼樣?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每次考試多少分?”時,我都會笑著說,孩子隻要努力了就行,分數多少沒關係。
分數不是孩子的全部
但凡聽到我這樣回答的家長都說:“你可真想得開,現在孩子們沒有分數是不行的,到哪都是分數。”
分數成了爸爸媽媽們對孩子學習結果的判斷標準,而也正如很多家長所說,分數高了才能進大學的門,分數低了根本沒希望。可我還是要說分數不是孩子的全部,更不能因為分數的多少而給孩子定未來。
我認識不少朋友,他們所屬行業不同,但事業都很成功,據他們回憶,他們上學期間各門功課分數並不高,有的功課還不及格。比如一位周經理,上學期間分數最高的課程是語文,但數學和化學的成績很低,可這些並沒有妨礙他今天成為一個出色的文化傳媒人士。他經常開玩笑說,當年要是他理科成績稍好些,家裏人會讓他直接考理工科學校,可他對理工科一點都不感興趣。
有一次,一個高二年級的女孩問我:“老師,給您說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情吧。在我們家裏,我隻要考試分數高了,我爸媽準高興,我要什麼都會給我買。可是隻要我分數低那麼一點,他們兩人恨不得把我吃了。”
分數能代表什麼呢?
我以前有一個同事張老師,是學校高中一年級和二年級的數學老師,他的教學成績有目共睹,每年都被評為教學先進。每天他的教學任務很重,而這些他都不犯愁,讓他發愁的是他自己孩子的數學成績總是不高。張老師每天晚上都會對他孩子進行一到兩個小時的數學輔導,晚上孩子必須做完十道題,他說他的目的就是孩子的數學考試能達到他期望的九十分(當時是一百分製)。
在張老師的輔導下,他孩子的數學分數還算理想,每次考試都不會少於八十分。初中三年,孩子各門功課成績屬於中等偏上,這離張老師的理想有些距離。張老師有時候看著自己孩子的數學分數生氣地說:“別的孩子數學能考那麼高,你的分數就不能再提高些嗎?”他經常給我們說,這麼好的學習資源,孩子卻不會好好利用。
可是他的孩子有一次對我說:“這輩子最討厭的就是數學。”因為在父親的威逼下,他不得不逼著自己把分數再高一點,再高一點。可是每次考試下來,分數還是原地踏步。父親的失望,孩子的無奈,分數讓兩個人如此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