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她說:“讓你老公多和孩子相處,畢竟男孩子嘛。”
她也許有所領悟吧,點了點頭。
有人說,自古很多偉大的人物都是母親教育成才,父親隻是起到間接的影響。可是這種影響對孩子而言,意義非凡。孩子並不是像成人們想象那樣沒有想法,沒有觀點,他們在成長中觀察著周圍的一切。孩子們由於經驗不足,心理發展並不完善,心理品質還很柔弱,難免會遭受挫折與失敗,這時爸爸便是他們最好的仿效對象,他們會看爸爸怎樣解決問題,怎樣度過困難,怎樣麵對失敗。而這些,在媽媽身上則無法找到。爸爸的男性角色,可以說是孩子從母親的家庭功能走向父親的社會功能的過程。如果孩子在幼兒時期就缺乏這一過程,那麼,以後對自己及家庭生活會有很多遺憾。
在家裏,先生會和呱呱一起做“男性化”的遊戲,比如玩槍,我和呱呱玩不起來,呱呱一點也不盡興,而當呱呱和先生玩的時候,兩人一會“敵我”,一會又是一個陣營的“戰友”。再比如,全家去爬山,先生都會和呱呱一起比賽。我認為,在家庭中,培養兒女是爸爸媽媽雙方的責任、義務,而雙方的任何一個角色都是不可替代的。
德國心理學家埃裏希·弗羅姆這樣評價父親和母親的不同作用:“母親是我們的家,我們來自那裏;母親是大自然,是土地,是海洋,但父親卻沒有這些特征。在第一年他和孩子很少接觸,這時他的重要性能與母親相提並論。然而,雖然父親不代表自然界,卻代表人類存在的另一極,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學技術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風紀的世界,閱曆和冒險的世界。父親是孩子的導師之一,他指給孩子通向世界之路。”
華東交通大學母親教育研究所所長王東華先生在其著作《發現母親》中指出:“孩子的成長是從母親身上、從父親身上獲得兩級動力後才最終升空。”因此,我要提醒女士們,千萬不要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獨當一麵,讓爸爸遠離孩子,而要讓爸爸的角色充分發揮影響力,讓孩子在成長中感受爸爸、感受男性的魅力與特征,從而更好地發展自己性格。
呱呱四個月大,我就開始上班,為了方便我上班以及上班休息時間回家看孩子,我和先生把家搬在我單位附近。這樣,我早上喂好呱呱,就讓婆婆在家看孩子,中間一有休息時間就往家裏跑。完不成的工作,有時候拿回家,等到呱呱睡著了,我再加會班。婆婆看我和先生辛苦,就建議把呱呱帶回老家養,這樣我和先生就有更多時間工作,呱呱跟著爺爺奶奶也能生活得很好。
可是,我並不認為這樣為對呱呱好。我知道爺爺奶奶肯定會對呱呱很疼愛,可是我是呱呱的母親,我不僅要承擔養育呱呱的責任,而且在養育中,我要親自體會和呱呱在一起的快樂,即使我再忙再累,我也渾然不覺得。後來,婆婆覺得有道理,呱呱六個月大時,婆婆便回老家照顧公公。我和先生則一邊工作,一邊養育呱呱。
每天早上,呱呱都要比我先醒,有時候他睜著眼睛看著周圍的一切,有時候會大聲哭,這時我就很敏感,第一時間看呱呱的尿布是不是濕了,又急忙起來給呱呱衝奶粉。先生在家時還好些,有時候先生要出差,我做飯時,把呱呱放在床上,呱呱四周圍著被子,防止他翻身。等呱呱再大些,很喜歡動,一會翻身,一會踢被子,我就把放在小車裏,放在廚房門口,我以最快的速度先做好呱呱要吃的飯,等喂好呱呱,我自己再吃飯。婆婆臨回老家時,我已經打聽到我們附近樓裏,有個張大媽,她平時沒事就幫年輕媽媽照顧孩子,額外掙點錢。我去找過張大媽,她說正好最近她沒有照顧的孩子,可以幫我照看。我上班時候,就把呱呱送到張大媽家,下班時再接呱呱回去。
我想每個媽媽在聽到孩子叫第一聲“媽媽”時,那種激動是不可言語的。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人的嘴唇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呱呱一歲三個月時,第一次叫我“媽媽”時,我的心被這一聲呼喚而融化,雖然呱呱隻能簡單地發出“媽”,而我則為之欣慰一生。那一刻起,我想這之前為呱呱所做的,都是值得的,並暗暗地對自己說,要做好孩子的媽媽。
呱呱會走路了,可是這也給我帶來了一個“麻煩”。記得有一次,我和呱呱商量好,我先做飯,吃完飯再帶他出去“散步”,結果,呱呱等的有些著急,一直叫“媽媽”,他的小車被他晃得都要倒了。我的菜炒了一半,我趕緊跑過去扶著小車。為了讓呱呱安全些,我把玩具擺在他的兒童車上,從屋裏拿出一條床單,把呱呱的小車和客廳的茶幾綁在一起。呱呱看著我忙來忙去,似乎很新奇,等我剛弄好這一切,呱呱卻說:“媽媽,尿尿。”我又急忙把呱呱從車上抱起來,帶他到衛生間,又重新放他坐好。呱呱不哭也不鬧了,可我也不餓了。看著呱呱笑著,我的忙和累似乎也立即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