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好媽媽愛孩子要愛得明白(2)(3 / 3)

童年是屬於孩子的,而我們的家長卻剝奪了孩子的童年,不斷地為孩子充塞著大量的東西。

童年是誰的?

很多家長總是認為,想讓孩子長大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一出生就開始在這張白紙上畫,憑借著自己豐富的想象力想畫什麼就畫什麼。一會把孩子設想成鋼琴家,一會設想成科學家,一會又設想成商界名人。就這樣,孩子成了父母的試驗品。孩子從開始會叫爸爸媽媽時,孩子已經不屬於他自己了,他的所有一切都交給為他將來負責的爸爸媽媽。

爸爸媽媽們經常在“愛的名義”下,剝奪了孩子的快樂。我在這裏引用一份國內的報告。

2007年國家針對兒童群體做了一個調查,報告中顯示,城市兒童的總體快樂水平是71.41分,快樂水平表現一般,學者們認為有很大的可提升空間。而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年齡特點,在快樂狀況上均有明顯的差異。

兒童隨家庭收入增高其快樂水平有明顯上升趨勢,但家庭月收入達到萬元以上之後兒童快樂水平卻出現下滑。這說明,隨著家庭收入的提高,可以有更好的物質條件來更好地滿足兒童的需求,從而可以明顯提升快樂水平。

但對於收入很高的家庭來講,家長的工作時間和應酬的時間會急劇增加,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會減少,對孩子的關注會減弱,會減弱孩子的快樂水平。

這其中還有一個數據值得爸爸媽媽們注意,即10歲以上兒童的快樂水平下降明顯,14~16歲兒童的快樂水平最低,不到70分。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基本都是初中階段,已經有上好學校和中考的壓力,學習壓力比小學有明顯的增加。而且,這個階段正好是青春期,身體發育和思想意識都在發生急劇的變化,這些都會影響到他們的快樂水平。在調查中,學者發現,孩子們快樂的理由是學習上有了進步,而他們不快樂的原因是因為成績的下降。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著作中這樣寫道:“教師在往孩子頭腦裏填塞現成說法、結論和論斷時,常常甚至不給兒童機會去接近思想源泉和生動語言的源泉,捆住了想象、幻想和創作的翅膀。孩子由一個活潑、積極、好動的人變成一部記憶機器……不對,這是不應該的。不能用一堵高牆把孩子同周圍世界隔離開來。不能讓孩子失掉歡快的精神生活。

孩子隻有生活在遊戲、童話、音樂、幻想、創作世界中時,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價值。沒有了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我想把這話也說給家長們聽,如果在孩子的童年給孩子充塞太多太多的機械記憶,隻能讓孩子越來越不快樂。

我不希望呱呱還沒有長大就不快樂,更不希望他越來越“枯萎”,我和很多家長一樣,也希望我的孩子長大後能快樂、有所成就,但是在孩子幼兒、童年時期,我沒有讓孩子感受到痛苦與壓力的存在,也不隨意在他純潔的內心裏泛濫地繪圖。呱呱在三歲的時候看到爸爸在練習書法,他也嚷嚷要練習,結果弄得滿身都是墨汁,我和先生看到後,不僅沒有責備呱呱,而且讓呱呱知道了該怎樣握筆,怎樣開始書寫筆畫。先生看到呱呱滿臉墨汁的樣子,很有童趣,就給呱呱拍了張照片。呱呱在十歲的時候,在這張照片旁邊附上自己用毛筆字小楷寫的“樂”字。

除此之外,呱呱的暑假、周末,我沒有給他報過任何的培訓班,要麼在家玩,要麼就是隨著我和先生去城市的各個地方轉,有時候是公園,有時候是小街道。我們帶著呱呱閑逛城市的時候,不是走馬觀花,而是讓呱呱用雙眼去觀察,用自己的心來認識這個世界。我想孩子在學校裏集中上課已經是一種係統培訓了,而再報其他任何班級,再好的老師也比不上學校群體教師的智慧。所以,我讓孩子在他的童年時期要擁有自己的快樂,因為這份快樂是屬於孩子的。我想讓孩子在長大後每次回憶起童年時,腦海中不隻是空白。

3.對孩子的愛要表達到位

人們常說:“父愛如山,母愛似水。”我相信每個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卻有很多父母在口頭上斥責孩子,不論孩子做出什麼成績,在父母的眼裏總是毫無價值。

愛孩子卻口是心非

經常看西方的電影電視時,大家就會發現,西方的父母在孩子上學或者回來時都會對孩子說:“寶貝,爸爸媽媽愛你。”而這種愛的表達很顯然在我們國家並不盛行。我們的爸爸媽媽總是習慣用相反的語言表達對孩子的愛。可是有時候這種“口是心非”的表達隻會讓孩子越來越沒有愛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