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因勢利導,因材施教(4)(2 / 3)

在當前的教學改革中,人們已經認識到,傳統教學中的知識傳授重視的是對“經”的傳授,而忽視了“人”的發展。新課程的研究和開發就是在強調學生發展的基礎上,不僅關注他們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還重視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和方法。

以前更多關注的是學習的結果,而忽略了學生是通過什麼樣的學習方式和策略來學習的。學生用了什麼方法獲得知識:死記硬背背會的;大量做題練會的;還是通過自主探究,在發現、解決問題中學會的?這些會導致學生真正意義上的收獲的不同,對學生終身發展的影響也是大不一樣的。

所以,當前的考試大綱所規定的考核要求中,“領會”、“應用”層次中的內容,大多數是考察考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和應用能力,是很難靠死記硬背的。有的考生不認真地鑽研教材,理解、消化教材中的內容,而是死記硬背某些“重點”習題。這實際上往往是事倍功半。因為,試卷中的試題很難同輔導書上的練習題一模一樣。死記硬背的考生在遇到試題的表述或角度同練習題不一致,就無能為力了。明明所考的內容是掌握的,隻因為提法不同,也往往答不出來。

科學家曾作過調查實驗,結果發現在100個少年兒童中偏高智商隻有3%,偏低智商的占2%,而大多數孩子屬於一般智商,等待開發。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影響孩子智力發展和學習成績提高的最大障礙是學習知識的方法問題。如果讓一個孩子死記硬背一篇他完全不理解的詩文,結果是什麼?如果讓一個孩子整天埋頭算題,不會分析,不會創造,結果又是什麼?而這恰恰就是現在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一年一年往上升”的被動教學模式,浪費了孩子大量的能力資源。

黃炎培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曾經創立了中國教育會、中華職業教育社等教育協會,他對兒女的教育為我們教育子女作出了榜樣,他的經驗很值得借鑒。黃炎培認為中學是一個重要階段,他要求他的孩子們在上中學時必須學好三門課程:國文、外國文和算學。他說:“算學訓練頭腦,使之清澈、正確、精密,影響於思想很大,文字學科,是吸收各種知識的惟一門徑,都應值得重視。”他還認為,學習最忌死記硬背,特別是理科學習,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因此不論學習什麼內容,都要問為什麼,這樣學到的知識似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他在同孩子們的相處中,時時用心觀察每個孩子的天賦和秉性,並且根據他們的興趣和愛好,對他們進行因材施教。如他發現一個孩子喜歡玩積木,能夠製作成各種建築圖形,便常常帶他到高處去看上海的市容全景,培養他對工業的興趣,引導他去學習研究建築業。在孩子們的學習中,他總是根據孩子們的興趣,把學習的內容給他們講透,並將知識變成有趣的故事讓孩子們接受。

在黃炎培的教育下,他的兒女們得到了健康成長。他們與父親之間的關係深厚至極。他的兒子方剛就常常與父親在一起研究學問,是父子,又是同誌。

對家長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注意幫助孩子預習

通過預習課文,可以初步了解教材某一章(節)的全貌和知識結構,而後帶著重點、難點和問題聽課,能增強聽課效果。

2.認真研究考試《綱要》

以此為綱進行複習,在複習中研究相應的對策,有的放矢。始終圍繞提高孩子對題目的理解和解答題目的能力來進行。幫助孩子追根溯源,尋求事物之間的內在聯係。

3.教育孩子“盡信書,不如無書”

教育孩子養成發散、聯想的思維習慣,鼓勵他們多動腦筋,在思考的基礎上敢於懷疑,大膽探索,經常讓他們做一些智力題,以改變思維習慣。

4.幫助孩子養成正確的聽課習慣

指導他們要邊聽邊看,邊聽邊想,用一些自己熟悉的符號畫在書上幫助記憶,注意老師所講的要點,學會給老師提問題,帶著特定的目標去注意聽講。

5.幫助孩子理解學習內容

理解和熟記結合得越好,知識就學得越自覺。家長應該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內容,隻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好地記憶。

習慣68.糾正孩子作業及學習中條理性差的壞習慣

有條理的好習慣,對人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幫助。有條理的文章可以成功地傳達作者的思想,達到交流效果;有條理的生活可以使人擁有更大的成功可能性。應該培養這種好習慣,杜絕那種潦草、馬虎、條理混亂的壞毛病,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有效的學習效果。

有許多的同學在做作業時,常常出現的壞習慣就是潦草、條理性不強,這是很不好的現象。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把人物的經曆或事物的發展變化表達出來稱為敘述。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敘述的機會和必要。可是如果我們連最基本的說話技巧都達不到的話,那我們的生活將會是一團糟糕。

按照條理和順序,才能更好地表達我們的思想,否則我們不可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古人也非常重視順序對學問的重要作用。如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在編排體例上,推翻《舊五代史》一朝一史的基本格局,取法《南史》、《北史》,打破朝代界線,把《舊五代史》中梁、唐、晉、漢、周五朝的五本史書以及中原以外割據政權的十小國按其世家劃分編排,修撰為《世家》、《世家年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