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父母是習慣的教師(2 / 2)

習慣的養成是一把雙刃劍。搞不好習慣的養成也可能成為奴役兒童的過程。

所以對待兒童的習慣養成,父母要小心翼翼的,不要定那麼多清規戒律。我們研究的是少年兒童的行為習慣與人格的關係,是研究與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益的行為習慣,不要那麼機械,要尊重不同的人之間存在的差別。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習慣也是會有差異性的。比如有的人習慣於桌子上擺得很整齊,有的人桌子上就似乎有點兒亂。我屬於後者。我桌子上不是很整齊。

這是個性差異,不妨礙別人。

不妨礙別人的習慣不要幹涉。比如說你早晨疊不疊被子這是你個人的事,但是你不能妨礙別人。比如說你要認真負責,你要說話算話,你要遵守規則,你要去反思。這當然都是公共習慣。

從不同家庭出來的孩子,帶著這個家庭鮮明的烙印。父母不培養習慣,也是在培養習慣,父母是在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孩子。比如說這家的父母大大咧咧,孩於也會大大咧咧;醫生的孩子愛幹淨的多;這家的大人喜歡吃辣椒,孩子肯定喜歡吃辣椒……我主編十多年的雜誌《少年兒童研究》推出了一個新的欄目,“家規、家訓、家風”。孩子的成長受家庭的深刻的影響。親子關係是深刻影響孩子的第一個社會關係。孩子通過跟父母的關係看世界、看社會、看未來。什麼是男人,什麼是女人,什麼是幸福,什麼是真善美……都是親子關係給他的深刻的影響。比如父母離婚。

離婚不一定是壞事,但是生活在單親家庭的孩子將來離婚的可能性大,因為這種環境使他對婚姻不信任。特別是以前有的人對離婚想不通,一離婚,爸爸或媽媽就容易譴責對方,跟孩子說,你可得記住,天下的女人都是狐狸精,天下的男人都是壞蛋。我在《中國婦女》雜誌上發表過一篇文章,叫《不要播種仇恨》,因為家庭教育無小事,父母的一個眼神、一個議論,對孩子的影響都是很深的。

離婚可能是好人跟好人之間的矛盾,好人跟好人之間的矛盾也是深刻的?我看了電影《克萊默夫婦》,很受感動。如果我們的父母能注意自己平時的言行。

那麼離婚這樣的“大事”對於孩子的消極影響也許就不那麼大了。

父母如何成為孩子習慣的老師?為您提出以下建議:

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教師。父母身上的好習慣往往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可能使孩子終身難忘。

父母自己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養成好習慣。孩子在小時候容易崇拜自己的父母。兒童時期的這種心理很容易使孩子模仿父母的行為。

培養習慣要自然,不要過於刻板或做作。父母要注意,好習慣是因人而宜的,一切從實際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