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在學中做,在做中學(3 / 3)

從這個真實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玩”為什麼能“玩”出本事和工作。

因為玩是人有興趣的活動,而興趣是探究和發現精神的雙生子,沒有興趣的活動是不可能激發兒童去探究和發現的;其次,“玩”和遊戲是一種親身經曆的綜合性的活動,常常足又動腦又動手。“玩”和遊戲是一種自我發起的活動,自我發起的活動就是最能全身心投入的活動。在幼兒園中,我們就能發現,四五歲孩子們在角色遊戲中扮演警察,能在“交通崗”上“執行任務”近1小時,站得如同真的警察值勤一樣,而在平時的課堂上,5分鍾的安靜也不容易保持。在“玩”中學習不僅對兒童是一種有效的學習,而且在某種意義上對成人也是如此。

魯迅先生說過:“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飛機的發明家萊特兄弟在回憶錄《我們是怎樣發明飛機的》中寫道:“我們對飛機最早發生興趣是從兒童時代開始的。父親給我們帶回一個玩具,用橡皮筋做動力,使它飛入空中。我們就照這個玩具仿製了幾個,都能夠成功地飛起來……”就是玩具和遊戲,使萊特兄弟迷上了飛機,並開始想象如何製造真的飛機。後來,他們經過反複實驗和探索,在滑翔機上安裝了發動機和螺旋槳。終於讓人類多年的夢想得以實現,飛向藍天!

人類第一架飛機所使用的螺旋槳,就是萊特兄弟少年時代玩具飛機上的那種螺旋槳。

人類的許多發明都是和人類遊戲的天性分不開的。

1609年,荷蘭一家眼鏡店老板漢斯的幾個孩子,拿了店裏的幾塊眼鏡片與鄰居的孩子在一起玩。鏡片中有的是近視眼鏡片,有的是老花眼鏡片。他們在遊戲中模仿大人,把眼鏡片架在自己的鼻梁上,可是他們什麼也看不清楚,因為他們都不是老人或者近視眼。可是,有的孩子把眼鏡片舉到更遠的地方。其中一個孩子,淘氣地拿了兩塊不同的鏡片,一塊是近視眼鏡片,一塊是老花眼鏡片,一手拿一個。一會兒往前,一會兒往後,一會兒重疊,一會兒分開。當他把兩個鏡片擺弄成一前一後時,他大叫起來:“哎呀,禮拜堂的尖頂,怎麼變得這麼近了!”

在孩子們的遊戲中,眼鏡店老板漢斯受到了啟發,發現了可以望遠的透鏡。並按照這個原理,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望遠鏡。

世界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如果從文憑和學曆來說,他不是“高級知識分子”,但是他所掌握的知識是有效的、靈活的知識。一次,愛迪生把一個燈泡的玻璃殼交給他的助手,要他計算電燈泡的體積。由於電燈泡不是規則的圓形,這位助手算了一個上午也沒有算出來。愛迪生從外麵回來時,看見助手仍然在一大堆公式和數據中苦苦思索。助手見到愛迪生後,表示抱歉,並解釋由於電燈泡不規則而沒有完成任務。愛迪生笑了笑,什麼也沒有說,接過助手手裏的電燈泡殼,在裏麵注滿了水,然後倒入一個形狀很規則的玻璃杯中,結果出來了,助手恍然大悟。

可以看出,知識不是公式、定理和書本現成的答案,而是我們人類基於發展基礎上對各種機遇進行發現、聯係和響應的能力。21世紀的教育要求人人都有較強的自主能力和判斷能力,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

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怎樣才能讓“做”與“學”結合?提出下列建議:

讓孩子學會玩。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興趣和愛好,然後幫助和引導孩子選擇更適合的“玩”的內容。在玩的過程中父母或教師不要總想著要孩子學點什麼東西,更不要教訓孩子,要把玩看成單純的玩。其實,正是這種滿足孩子興趣的無拘無束的“玩”,反而更容易培養孩子思考、探索的習慣。

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孩子在屬於自己的時間裏,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樣更有利於發揮他們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