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那以後,夫妻倆改變了以前恨鐵不成鋼的做法,他們在家庭裏主要以培養孩子的興趣為主。發現孩子愛下圍棋,他們就給孩子請了圍棋家教。而過去他們一直逼著孩子練習的毛筆字,孩子不愛練,他們就給停了。
這樣練習一段時間以後,他們驚奇地發現,兒子不僅圍棋方麵獲得了業餘圍棋初段證書,他的習慣、性格也發生了很大改變。文化學習方麵比以前認真多了,作業基本上能按時完成,考試成績也有所進步。
生活中其實有許多和這對夫妻一樣的父母親,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自己小時候一樣,他們被老師要求著配合學校的教育,但是他們卻不了解孩子的興趣是什麼,也不了解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區別,因此常常把家庭當成學校生活的延伸。孩子從學校回到家裏以後,他們關注的不是孩子的興趣、習慣、性格,而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成績。如果能夠換個角度來考慮問題,也許事情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怎樣讓家庭發揮學校起不到的作用,讓孩子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提出下列建議:
了解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區別。學校教育的重點是要向學生們傳輸知識和培養高尚道德,而家庭教育則不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作業本和考試分數上,父母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的性格,而性格培養應從習慣、興趣入手。
不盲目地做老師的助教。一些老師習慣地把父母們當成了自己的下級,學校有什麼要求就直接灌輸給父母,希望他們在家庭中配合自己。父母們也總是覺得老師要求的是對的,是為了讓孩子更好。於是經常心甘情願地做老師的助教,在家庭裏承擔老師的責任。但這樣做往往治標不治本,因為孩子的許多學習問題並不是學習方法不當造成的,而是由於習慣、興趣、性格等方麵的因素造成的。
所以,父母們對老師的要求要有所辨別,不可盲目。
關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有句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父母們如果能多關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那麼孩子的智力水平也將有良好的發展。反之,若一味地把目光盯在孩子的成績上,有可能適得其反。
父母不做“二老師”。有些父母把大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幫孩子複習功課、默寫單詞、檢查作業方麵,這樣無疑把自己變成了第二老師,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和學校的區別,也使一些孩子因此而厭煩家庭及父母的說教。懂教育的父母要保持自己的自主性,與教師形成良性互動,使家庭成為讓孩子身心愉悅備感親切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