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不要把家變成教室(1 / 2)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並不是完全一樣的,兩者之間雖然存在相互的聯係,但在教育內容、教育機製、教育重點、教育方法等各方麵都存在很大的差異。

在給父母作谘詢的過程中,我常常發現有些父母對自己與老師的關係感到困惑,從內心裏講,他們特別想配合老師管教自己的孩子,但又往往感到力不從心。

因此許多父母來谘詢如何幫助孩子聽寫,如何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如何給孩子出各種算術題目。聽來聽去,我感到這些父母是在機械地與老師保持一致,他們大多以為父母配合學校教育,就是要在家裏幫助孩子做各種學習上的事情。

實際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並不是完全一樣的,兩者之間雖然存在相互的聯係,但在教育內容、教育機製、教育重點、教育方法等各方麵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父母不能簡單地把家變成教室。

有一對夫婦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丈夫是著名的法學教授、博士,妻子是一個高校的副教授。他們兩個人都來自農村,都是靠各自的奮鬥留在城市的。因此,他們自然希望自己的兒子也和他們當年一樣。但在他們眼裏,兒子可是不太爭氣,學習成績總也不能拔尖。於是,夫妻倆總是憂心忡忡。

為了讓孩子和自己小時候一樣,他們常常在孩子麵前“憶苦思甜”,甚至動用自己的智慧為孩子補課。於是,家變成了課堂,無論孩子放學回來,還是周六周日,夫妻倆幾乎是輪流值班,不停地向孩子灌輸各種知識。他們還給孩子買了各種練習冊,對孩子搞題海戰術。孩子的老師也總是給他們任務,要他們在家裏多配合學校,多給孩子吃吃小灶。

可是,軟的硬的都試過以後,他們發現孩子還是原地不動,在班裏成績仍然中不溜,作業不硬逼著是不會按時完成的,考試前一問就說會,可是考試後的分數總是不高。夫妻倆說多了,兒子還振振有詞:“現在不是減負嗎?你們這樣做是加重我的學習負擔!”弄得夫妻倆一時無計可施。

一次很偶然的機會,使夫妻倆改變了看法。

那次,孩子學校裏舉辦聯歡會,班上的同學都要求表演節目,兒子也表演丫一個節目:學狗叫。令夫妻倆吃驚的是,兒子學狗叫還真的非常像!簡直惟妙惟肖!和兒子一起生活了這麼多年,怎麼從來不知道兒子還有這一套?

晚上回家問兒子,兒子說:“每次到農村親戚家去都會聽到雞叫、狗叫,我就仔細聽,發現它們發音的特點。在家看電視的時候,聽到雞叫狗叫,我也跟著學,現在我已經掌握了其中的小竅門,能學會老狗、小狗、公雞、母雞、小雞在不同情況下的多種叫法。”

兒子的話令夫妻倆深思:別看孩子學習不怎麼上心,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還真的挺動腦筋的,而且樂此不疲。看來,對孩子的教育,要以興趣為主。對孩子來說。濃厚的興趣才是他們最好的學習動力。興趣可以使孩子忘記疲勞,感受快樂,興趣可以使孩子不用監督,自得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