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要出頭,小事也要用智謀(4)(1 / 3)

此時,邏輯學家轉過來嘲笑他說:“你雖然知識很淵博,可就是缺乏一種思維的藝術,分析和判斷事情不全麵、不深入。你應該好好想一想,貓的眼珠既然是珍珠做成,那貓的全身會是不值錢的黑鐵所鑄嗎?”

生命感悟:美國著名心理學專家丹尼爾·高曼說:“要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將以有無創造性思維的力量來論成敗。”

建築師

一位夫人打電話給建築師,說每當火車經過時,她的睡床就會搖動。

“這簡直是無稽之談!”建築師回答說,“我來看看。”

建築師到達後,夫人建議他躺在床上,體會一下火車經過時的感覺。

建築師剛上床躺下,夫人的丈夫就回來了。他見此情形,便厲聲喝問:“你躺在我妻子的床上幹什麼?”

建築師戰戰兢兢地回答:“我說是在等火車,你會相信嗎?”

生命感悟:有些話是真的,卻聽上去很假;有些話是假的,卻是毋庸置疑。

用狗做誘餌

安德烈耶維奇·法沃爾斯基(1886—1964年)是前蘇聯現代藝術家和寫生畫家,被譽為“蘇聯人民藝術家”。他是現代木刻藝術學校的創始人,曾做過建造紀念碑的建築師和劇院美術師。法沃爾斯基作品的特點是含義雋永,形象鮮明,在木刻藝術上更是鬼斧神工,於1962年被授予列寧獎金。

然而,每當法沃爾斯基給一本書畫完插圖後,他總是在其中一幅畫的角上不倫不類地畫上一隻狗。毫無疑問,美術編輯一定要他把狗去掉。而法沃爾斯基卻固執己見,與編輯爭論不休,非要保留這隻狗。當爭論達到白熱化的程度,法沃爾斯基就做出了讓步,把畫麵上的狗塗掉。到這個地步,一般來說,美術編輯的憤怒就煙消雲散了,絕不會再提出什麼別的要求。因為編輯的自尊心得到了維護,也就心滿意足了:編輯的任務無非是修改一下作品。但更滿意的是法沃爾斯基本人,他的巧計成功了——畫將以他所擬定的形式出版。如果沒有編輯所詛咒的那條用做誘餌的狗,編輯還不定要在畫上改什麼呢!

生命感悟:法沃爾斯基算是懂得了“聲東擊西”、“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精髓。我們在做事的時候也應該明白,其實有很多途徑可以達到目標的,而迂回則往往是隱秘的,最安全的。

偉人最後的樸實

對死的態度是對生的態度的延續,死後的葬禮也可以看出生者的精神世界。許多生前作出了偉大成就的人,對死後的安排卻是簡樸的。

法國總統戴高樂是一代偉人,他生前立下遺囑:“不要富麗堂皇,隻要去科隆貝——雙教堂村(他的出生地)的小墓地舉行一次簡樸的、不驚動人的儀式。”1970年11月9日,這位拯救了法蘭西的英雄去世了,人們按照他的遺囑,買了價值僅為72美元的橡木棺材將他安葬。他的靈柩由村裏的一名乳酪製造工人、一個農民、一個屠宰工人的助手抬著,送到村裏的墓地。他的墓碑上寫道:“夏爾·戴高樂,1890至1970。”一點也沒有對他生前的豐功偉績的宣揚,一點也沒有與他的偉大業績相應的豪華陳設。

音樂大師赫伯特·馮·卡拉揚飲譽全球,擁有數十億美元的財產。

他生前曾表示要安息在自己的故鄉,因為家鄉的乳汁滋養了他。他的墓前沒有石碑,隻有一個既未雕刻也未油漆的十字架,上邊刻著他的名字。墓地上種植著白色的小花。並非小鎮上的人們不想為這位偉大的同鄉建一座輝煌的墳墓,而是卡拉揚的後人表示遵從死者的意願,這才是最好的紀念。

生命感悟:簡樸是一種洞察世界後產生的美感。人生像條河流,最後全部要歸入大海。河流入海並沒有發出特別的喧嘩,靜靜地流入海洋是一種崇高的境界。

聖人與魔鬼

曾經有個畫家很想畫耶穌,但找不到一位純真的人來做模特兒。於是他想到了修道院裏的修士並得以如願。聖像完成後,畫家一夜成名財源廣進,那位修士也被酬以重金。

後來,有人對業已成為畫聖的畫家說:“你畫出聖人耶穌,就該再畫出魔鬼撒旦才對。世上怎會隻有聖人而不見魔鬼呢?”

畫聖擊掌稱妙並在監獄中尋到了原型。

誰知那位即將被畫成魔鬼的犯人麵對畫聖失聲痛哭道:“你以前畫的聖人就是我,想不到你現在畫魔鬼找的還是我!”

畫聖大驚失色:“這怎麼可能呢?”

那人悲從中來:“我得了那筆錢後再也無心悟道,便一味地去尋歡作樂。錢用光了,欲望卻已遏製不住,隻好去偷、去搶、去騙……最後案發入獄。”

畫聖棄筆長歎,無言而去。

生命感悟:那位修道院裏的修士,潛心修習過,他的純真甚至可以用來做耶穌的化身。但就是這麼個幾近一塵不染的人,自從貪圖享樂後竟也難以自持,被驕奢淫逸摧毀了多年修築的堤防。看來,耶穌和撒旦隻是一念之差,聖人與魔鬼僅一步之遙!

把敵人變成人

1944年冬天,兩萬德國戰俘排成縱隊,從莫斯科大街上穿過。所有的馬路都擠滿了人。蘇軍士兵和警察警戒在戰俘和圍觀者之間。圍觀者大部分是婦女。她們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戰爭的受害者,或者是父親,或者是丈夫,或者是兄弟,或者是兒子,都讓德寇殺死了。婦女們懷著滿腔仇恨,朝著大隊俘虜即將走來的方向望著。當俘虜們出現時,婦女們把一雙雙勤勞的手攥成了拳頭,士兵和警察們竭盡全力阻擋著她們。生怕她們控製不住自己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