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運用優勢,才能得勢(3)(3 / 3)

“呃!這就奇怪啦!”這種反常現象使吉米夫婦大惑不解。他倆開始不相信自己的發現,便有意重犯昨日的“過錯”,將洗好的衣服浸在藍色顏料溶液中,結果發現曬幹後的白襯衣的確變得潔白豔麗。吉米心想:“這一定是由於錯覺使然。在白色裏摻入少許藍色,在人們眼裏反而感到更白”。

“為什麼不據此發明一種可使衣服增白的藥呢?”吉米眼前一亮,開門迎接不期而至的發明機遇。於是,他利用自己的美學知識,嚐試配製“增白藥”並向鄰居推介。經過試用,人們發現吉米的增白藥的確性能不凡,鼓勵吉米這個窮畫家將發明成果商品化。幾年後,當增白藥以“衣服增白劑”的名義進入各大商場並受到家庭主婦的青睞時,人們發現昔日的窮畫家早已加入“大款”之列。

在我國,借助剖析奇異事件抱回“金娃娃”的例子也屢見不鮮。有一次,山西農民趙躍榮下地察看菜地時,發現一個奇特現象:一株被籬笆弄彎頭的西紅柿,果實結得特別好,一層一層,紅到頂部。而其他植株,采摘第三果穗後,餘下的果很難成熟。趙躍榮眼睛一亮,對彎頭西紅柿琢磨起來。後來他開始有意對西紅柿進行彎頭處理,結果不出所料,西紅柿大獲豐收。趙躍榮首創的“西紅柿V型栽培法”,不僅為他發家致富帶來了機會,而且也為全國科技興農星火計劃增添了新項目,該項技術也被拍成科教片發行到世界100多個國家。

生命感悟:去觀察那些與普通的、常見的不一樣或者是人們意料不到,難以理解的事物,留意那些對象與背景相比較差別較大和對比度大的現象,即形態奇特和效應奇特的現象,則有可能發現鮮為人知的知識。

贏家的縱橫之術

提起《 聊齋誌異 》,大家都知道它是我國古典名著之一。至於作者蒲鬆齡這個私塾先生是如何寫出這部經典大作的,恐怕你不一定了解。據說,為了獲得寫作《 聊齋 》的素材,蒲鬆齡想了個妙法。他在十字路口的樹陰下擺桌設茶,免費招待過往商客文人,鼓勵走南闖北的人閑聊家鄉和旅途中的奇聞趣事。他邊聽邊記,廣泛搜集各種新奇的民間傳說。在此基礎上,蒲鬆齡潛心整理加工,深入開掘創作題材的意義,發掘原有故事題材中的思想精華,最終寫出近500篇向往光明、揭露社會黑暗的短篇小說,以一本《 聊齋誌異 》樹起了我國文化史上的又一豐碑。

上述有關蒲翁創作《 聊齋 》的逸聞,對文藝創作者的啟發是不言而喻的。善於在原有素材上發掘出閃光的新東西,是蒲翁成名的訣竅,其實,這種“發掘思維”或“發掘智慧“乃是創新開拓的通用法則。

人們或許還記得這樣一件小商品闖天下的趣事:1900年10月第十一屆亞運會期間,北京展覽館的“亞運購物中心”曾爆出一條新聞:廣東汕頭一家食品廠生產的“珍珠陳皮”,賣到了每500克33元的高價,可還是供不應求。該產品在展銷會上一舉奪魁,榮獲單項商品銷售冠軍。“珍珠陳皮”的“出身”並不高貴,人人都知道它是用常見的橘皮加工製作的。既然如此,它怎麼變得身價百倍呢?的確,原本生產橘子罐頭的這家食品廠,當把采購來的柑橘瓣裝瓶後,剩下的橘皮便送到藥材收購站,每500克才賣幾分錢。可是,辦橘子罐頭廠好景不長,連續幾年橘子大豐收和鄉鎮企業一哄而上搞罐頭,使企業生產經營日趨困難。被市場“擠”得實在沒法,該廠就打起柑橘皮的主意,組織科技人員下工夫向柑橘皮挖潛,即開發它那除了晾幹做中藥“陳皮”的原始用途外的潛在最高價值,結果硬是發掘出一種由橘皮當主料,珍珠粉、二肱糖、精鹽為輔料的“珍珠陳皮”來。經過性能與功效的深度發掘,使這種貌不驚人的小食品與“保健食品”、“減肥食品”聯係起來,結果造就了一大批忠實的消費者,使昔日的“醜小鴨”出落成身價不菲的“食品皇後”。

法國著名文學家莫泊桑說:“任何事物裏都有未被發現的東西,因為我們觀看事物時,隻習慣於回憶前人對它的想法。須知最細微的事物裏也會有一星半點未被認識過的東西,讓我們去發掘它吧。”

生命感悟:無論是古人的卓越還是今人的閃光,都不大可能不繼承前人或他人的成就。平庸與天才之間的差別之一,就在於是否能創造性地繼承和發掘。

成功的“正與歪”

許多成功的人都是老早就立下誌向,非成功不可的。拿破侖從小就在自己居住的小島上演練過後來他從士兵到元帥的戰役;希爾頓從6歲起就做起了飯店皇帝的夢;斯皮爾伯格從小就混在電影界……孤注一擲中終於玉汝於成。

這種“正打正著”的成功很了不起。但那些“歪打正著”的成功更令人驚異。

Tip:网页底部有简繁体切换,我们会帮您记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