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考入哈佛,即使在美國也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目標。比爾·蓋茨運用直覺判斷,果斷退學,為自己贏得寶貴的創業機會並一舉成功。這體現了信息時代成功人士的鮮明特征。
在《 真實的謊言 》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當夏利得知女兒被劫,恐怖分子仍握有原子武器對人類構成巨大的威脅時,他環顧四周,果斷地奔向一架直升式戰鬥機,憑他對這種飛機的觸類旁通式的理解,很快駕輕就熟,圓滿完成任務。
夏利不是哲學家,但卻是判斷的高手,是藝高膽大的神勇警探。利用收集到的證據和線索,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這就是成功警探必不可少的看家本領。類似的還有那個機智的福爾摩斯和瀟灑的愛克爾·波羅。在他們那裏,憑一根頭發、一個煙蒂就可以令罪犯防不勝防;靠蛛絲馬跡、殘杯剩羹也能順蔓摸瓜對凶手繩之以法。這些電影裏、生活中令人拍案稱奇的案例,其優秀警探的判斷力是關鍵所在。
判斷就是分辨。20世紀60年代,當酷愛新奇的美國人以斷然放棄被視為“夕陽工業”的鋼鐵研製時,日本的三菱公司不為什麼“朝陽工業”所動,矢誌不移,加緊了鋼鐵工業的研究和開發,終於創造出先進的工藝,生產出上好的產品並打入美國市場,令山姆大叔叫苦不迭。美國人痛定思痛,初衷不改。使信息產業如旭日東升,獨占霸主地位。真是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像這樣的對市場“熱點”進行“冷”處理,其產業政策的確立由於分辨率極高,企業在競爭中獲勝就在意料之中了。
判斷也是選擇。在我們這個信息過剩的時代,如何把經過篩選的信息再經過科學處理,為市場決策提供可靠依據,是企業製勝的唯一通道。70年代,靈通的美國人從墨西哥一座大火山噴發的信息中,敏銳地做出由於大量火山灰升空,必然導致氣候異常會使糧食減產的判斷,蘭德公司提請美國政府做出增加穀物生產的決策,結果在全球穀價一路上揚中,向他的對手同時又是穀物輸入大國的蘇聯,狠敲了一筆。
生命感悟:當一個人或一個組織學會判斷之後,會有一種勢不可當、摧枯拉朽般甚至令自己都感到吃驚的神奇力量——判斷力陡然而生。一旦獲得這種力量,便會如魚得水,離成功不遠了。
奇跡就在“堅持”之中
法國馬賽有一名叫多梅爾的警官,為了緝捕一名強奸害死女童埃梅的罪犯,查閱了十幾米高的文件和檔案,足跡踏遍四大洲,打了30萬次電話,行程80萬公裏。經過52年漫長的追捕,終於在1992年將罪犯捉拿歸案,這時多梅爾已是73歲高齡。他興奮地說:“小埃梅可以瞑目了,我也可以退休了。”有記者問他說這樣值嗎?他回答說:“一個人一生隻要幹好一件事,這輩子就沒有白過。”一生幹好一件事,這個標準似乎不高,但是真正幹好一件有意義有價值的事,也並不是那麼簡單的,這需要堅持。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是堅持,最不容易的事也是堅持。說它容易,是因為隻要願意做,人人都能去做;說它不容易,是因為真正做到底的,終究隻是少數人。
與堅持這種品質相反的是半途而廢。有的人好高騖遠,心性浮躁,這山望著那山高,結果到頭來,蹉跎一生,一件事也沒幹好,有的人目標不定,興趣多變,一天一個決心,成不了什麼事。有的人怕苦怕累,幹幹歇歇,幹得沒有歇得多,根本不可能厚積薄發。有的人活著缺乏底氣,不自信,別人一說三道四,心裏就搖擺起來,於是放棄了很有意義的工作,失去了人生難得的機遇。
堅持是一種力量。中國有一句古話:“有誌者,事竟成”,“滴水能穿石”。1943年約翰遜創辦了《 黑人文摘 》,為了擴大發行,他決定請白人們來一個“角色置換”,寫出“假如我是黑人”的文章。約翰遜誠懇地致信給羅斯福總統夫人,請她寫這樣一篇文章。羅斯福夫人回信說實在太忙,沒有時間寫。但約翰遜認為:她沒有說她不願意寫,一個月後,他又給總統夫人寫了一封信,回信說還是太忙。以後,每隔一個月約翰遜就寫一封信,可夫人總是說連一分鍾空閑的時間也沒有。約翰遜始終認為:“她沒有說不願寫,就說明還有一線希望,所以如果我繼續寫信求她,總有一天她會有時間的。”最終,羅斯福夫人被約翰遜的鍥而不舍所打動,親自到了雜誌社,認真地為《 黑人文摘 》寫下了一篇文章。令人驚歎的是,《 黑人文摘 》的發行量在一個月之內很快由5萬份猛增到15萬份。這件事告訴我們,堅持確實是一種力量。
生命感悟:許多大事之成,不在於力量大小,而在於堅持多久。正如樂聖貝多芬所言:“涓滴之水終可磨損大石,不是由於它力量強大,而是由於晝夜不舍的滴墜。”
想象成功
查爾斯·加菲德是美國的一位舉重運動員,同時,他對心理學研究也頗有心得。在一次醫學會議上,他得到了一份資料;資料上載有如何從心理上激發運動員提高運動水準的辦法,於是,他決定試驗這種辦法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