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荊軻·莫言·我們(3 / 3)

(一)類似的生存困境

莫言通過對荊軻生命境遇的書寫,揭示了荊軻生存的困境,也展現了我們每個人的生存狀態。看似他描寫的是兩千多年前荊軻的生命本真存在,實則卻是立足於今天。人們對於名與利的追求,千年未變。人類對愛情以及心靈境界提升的渴求,也是古今同理。無法揣度荊軻是否真的拿著小米和綠豆粉絲去送了禮,可我們知道在莫言的家鄉高密小米和地瓜粉條是人們相互饋贈常用的佳品。我們無法推測依附權貴是否真的就有錦衣玉食,香車美女,但是我們知道與不同生命能量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不同的生命境遇,在不知不覺之間就會受到浸染和影響,從而改變自己的生命軌跡。

為生存而不得不寄人籬下,荊軻曾忍受過幾多的苦痛與艱辛?為了成就功名,不得不付上自己的生命,這是何其沉重的代價?一邊是即將一統江山的秦王,一邊是施恩於已的太子丹……刺秦還是不刺?如何去刺?種種的生存困境令荊軻夜不能寐——往前走,步步凶險;往後退,如臨深淵;歸隱於山野,無路可尋……命運抉擇的關口,荊軻當何去何從?他多麼渴望有高人指點……荊軻的困境似乎是我們每個人生存困境的再現,時代的洪流滾滾向前,我們渴望追尋生命的理想,然而路漫漫卻是那樣的遙遠;我們不得不承受現實生活的苦痛,掙紮於自身的重重局限,反省到自己也如荊軻一樣集美醜善惡於一身……進退維穀之間,我們亦會像荊軻一樣在矛盾中痛苦掙紮……我們不知道荊軻易水河邊等待的高人是誰,高人能為他指明一條怎樣的道路?然而我們自已明明也一樣地渴望高人指點,渴望得道,渴望突破命運的重重枷鎖……

(二)共通的靈與愛

莫言是以心靈與愛情描寫見長的當代作家,在他的筆下,無論是從紅蘿卜地裏走出來的黑孩,還是紅高粱地裏走出來的戴鳳蓮,亦或是衝進茫茫夜色中的孫眉娘……在這些人物的內心深處,都一樣湧動著對生命執著的熱愛,莫言對於筆下人物的靈與愛的描寫是精妙到位的。莫言以第一與第三人稱交替敘事,在各個人物間自由穿梭,他透過多視角的切換潛入了每個人物的靈魂深處。“我們的荊軻”取材於《史記·刺客列傳》中的荊軻,然而莫言卻在原作的基礎上對荊軻刺秦的動機進行了深入剖析,對荊軻的書寫亦是潛入了荊軻隱秘的內心世界。莫言穿越過千年曠古的滄桑,他用自己的生命體悟去感受我們的荊軻,他寫出了荊軻心靈深處的苦痛創傷以及對愛情與美好生活的向往,亦寫出了荊軻在生死存亡之際靈魂的震顫與升華。荊軻的靈與愛,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通。

刺秦失敗,荊軻仆地前用生命發出最後的呢喃:“嗚呼,燕姬!我已經嗅到了你的氣味,我這就去做你的範蠡。”[13]這是荊軻生命將盡之時發出的呼聲,這呼聲似乎可以穿梭時空,直抵我們內心。人之為人,是因為心中有愛啊,是因為人們總在渴望那美麗的愛情可以天荒地老,是因為人們總在渴望靈魂可以得到永生……由此透射出來的是對人的愛情與生命之謎的求索。我們不知道燕姬怎樣打動著荊軻的心靈,但我們都能理解荊軻遇到燕姬時那種心靈的悸動與狂喜,以及求而不得的深深痛楚與絕望……荊軻把燕姬視作親人,最終他們心心相印,我們也一樣從荊軻與燕姬的身上照見了自己……對荊軻的書寫就是作家對自我、對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存在、愛情與靈魂的書寫,展現了作家莫言對人類共通的靈與愛的深度思考,透過荊軻,莫言亦掀起我們每個人隱秘內心世界的一角,讀懂了荊軻,也就讀懂了我們自己。

(三)我們的覺醒之路

易水河邊,荊軻呼喚高人“高人啊,高人,你說你今天會來,執我之手,伴我同行,點破我的癡迷,使我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我在高高的星空,低眉垂首,俯瞰大地,高山如泥丸,大河似素練,馬如甲蟲,人如蛆蟲,我看到了我自己,那個名叫荊軻的小人,收拾好他的行囊,帶著他的隨從,登上了西行的破船,去完成他的使命……”[14] 荊軻引發我們對人類及自身命運進行思考,我們終日忙碌奮鬥所為何來?我們的生命終級意義又是什麼?當荊軻持圖攜劍走上刺秦之路時,他還是個小人,但當他在易水河邊呼喚高人,看到螻蟻般的自己時,他已經成了英雄。他沒有等到來自他力的拯救,他已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15]

荊軻的困境與無奈、成長與覺悟,正是莫言的成長覺醒之路的顯現,亦是我們每一個人必然要走過的心路曆程。當我們曆盡生命的苦難創傷,在百轉千回之間一次次提升了自己的生命能量,我們的心靈世界才會變得愈來愈深厚寬廣;在繁華落盡之時,我們方能明白什麼是名利皆空,人生無常;當我們閱盡坎坷,飽經滄桑,經過不斷的反思與沉澱,我們方能懷一顆悲憫之心,真正的認識自己,關愛他人,我們方能真正的走向心靈的覺醒,才能真正理解和體悟程顥在《秋日》詩中所言的“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才能真正達到“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的生命境界。

結語

在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感言中,莫言這樣說:“我的文學表現中國人民生活,獨特的文化和民族風情,也描寫了廣泛意義上的人。我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寫人,超越了地區和族群。”《我們的荊軻》中,命運的神秘莫測、生存競爭的殘酷,內心煎熬的痛苦,對愛的渴望與執著追求,頑強的生命力、不屈的意誌在這裏交融……在這裏,苦難是人類共同的命運;在這裏,荊軻、莫言與我們相遇;在這裏,漂泊的靈魂得以安歇;在這裏,生命的活力再次被激發和張揚。[16]

在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正如莫言筆下的荊軻一樣,都是具有複雜性和多麵性的。莫言超越了以往曆史上對荊軻的描寫,他不僅僅張揚了荊軻的“英雄”特質,更是將荊軻作為凡人的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更為可貴的是,莫言從生命的豐富性、無限發展性以及自身的否定性和超越性等方麵書寫荊軻,強調了生命存在的價值構成與終極意義。生存困境的束縛、靈魂的苦痛,愛情的渴望,生命的覺醒與超越……正是莫言筆下荊軻的重要特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莫言的荊軻就成為“我們的荊軻”,他具有古今中外的人所共通的人性,他承載著我們生命與心靈成長的秘密。他是那樣的真實可感,與以往文學或史傳中我們可望而不可即的“英雄荊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走進《我們的荊軻》,仿佛走進了一場絢麗生動、氣勢恢宏的曆史生命大戲,在這場大戲中,主角就是荊軻、莫言與我們自己。我們一起遊曆滄海桑田,經曆世事變遷,我們一樣苦難重重,生存艱難,在四季交替輪回之間,我們一樣渴望著生命的豐盛、完整與自在。在心路曆程上,莫言和我們的靈魂深處,都藏著一個荊軻,我們一樣擁有內心深刻的生命體驗,我們呼喚著高人,亦在生命的磨礪與心靈的蛻變升華中不斷成就著自己。

參考文獻:

[1][2][3][4][5][6][8][9][10][11][13][14][15]莫言.我們的荊軻[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76,93,94,59,58-59,87-88,202-203,202,198-199,193,94-95,87-88,193.

[7]童慶炳,程正民.文藝心理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4.

[12]莫言.兩座灼熱的高爐——加西亞·馬爾克斯和福克納[J].世界文學,1986(3).

[16]楊守森.文學藝術與人類生活[J].山東社會科學,2012(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