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喜劇影片中的現代性
喜劇電影發展到20世紀40年代,逐漸地顯示出了與以往影片的不同之處,無論是在喜劇元素的挖掘方麵還是在劇情內容所傳達出的信息中,都體現出現代性的特點來。
首先,在對喜劇元素的挖掘中,導演拋棄了滑稽喜劇靠肢體語言來博得笑聲的方式,轉而在劇情的編排和人物的關係上做文章。
喜劇之所以會使人不由自主地發笑,根本的原因在於一種平衡的、正常的關係被打破,在於一種與現實的“不協調”。心理學家尼爾哈德在《不協調與滑稽》、《不協調在幽默研究中的運用》中認為:“幽默就是兩種精神之間矛盾分歧的結果,其中一個是期待,另一個則是別的概念或者直覺。”[3]從觀眾的角度去說,就是觀眾的“期待視野”往往會同自己的審美經驗去重合,而喜劇的目的就是要打破這種重合,而使其背道而馳,相距越遠,喜劇的效果也就越好。
《太太萬歲》中的喜劇性來自於人物的形象與性格之間的不協調性。陳思珍本是家中的少奶奶,理應有著不錯的待遇和地位,但就是這樣一位少奶奶卻偏偏喜歡撒謊,東拉一句西扯一句,往往把自己帶入了絕境,每次謊言被揭穿,她都手足無措,十分尷尬,而戲劇性的喜劇效果也在此時出現。這樣重複的撒謊、被揭穿、撒謊、被揭穿,不僅推動了情節,也刻畫了人物,使人物本來應有的形象一次次被顛覆。在施咪咪家的那場無理取鬧的戲後,端莊、高貴的少奶奶應有的形象完全被一個胡攪蠻纏的婦女形象所取代,影片的喜劇效果也隨之達到了高潮。這部影片中的另一個喜劇形象便是陳思珍的父親。他剛出場時手拿佛珠,口中念念有詞,是一位因循守舊很顯滑稽的瘦幹老頭兒的形象,這與我們所期待的一位有錢的老者的形象相距甚遠。接下來的戲中,這位骨子裏貪財好色的父親在金錢與美女的誘惑下那種不能自已的神色和他誇張的打扮,都不禁使人啼笑皆非,頻頻搖頭否定他的同時卻要笑出眼淚來。
再來說影片內容上的現代性,《哀樂中年》一片中,主人公陳紹常在中年被大兒子逼迫辭了職,過起了專業老太爺的生活,影片以一係列並列鏡頭,展現出了陳紹常遛鳥、喂魚、旅遊、甚至念經的生活,頗具諷刺意味地提出了個體意識這個概念,弘揚個體衝出集體的牢籠,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拒絕傳統禮教的束縛和親情的操縱,一切以自我的感情好惡為中心。這樣的一種個體覺醒似的展現,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依舊是現代、進步的主題,放到那樣一個年代的社會曆史環境中,用喜劇的手法來表現就更顯得難能可貴了。
除卻以上幾點,桑弧導演這幾部喜劇影片在音樂的配置、特殊鏡頭的運用以及人物造型的設計等方麵也頗具特點,這對解放後的十七年電影中,尤其是喜劇電影的創作中都起了引導式的作用,甚至在今天,桑弧導演一些喜劇意義上的手法還是依舊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參考文獻:
[1]亞裏士多德.詩學[M].陳中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58.
[2]張愛玲.《太太萬歲》題記[N].大公報,1947-12-03.
[3]康寧.喜劇電影的精神內核[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