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平民意識下的笑聲(2 / 3)

另外,這些中產階級小市民的媚俗、虛偽、自私、投機的一麵也在影片中被刻畫了出來。《哀樂中年》中的大兒子為了麵子剝奪了父親工作的權利,讓他當全職的老太爺,而他自己呢,一邊在家中開著幾桌麻將攤,一邊在無線電中大談特談青年人不能賭博的問題,這些事例的展現無疑是對大兒子虛偽、自私形象的諷刺。《假鳳虛凰》中,男女主人公為了在對方身上獲取利益,都在撒謊,並且為這個謊言付出了代價,在真相大白以後,兩人反而走到了一起,因為在謊言、投機這些人皆有之的弱點背後,流露出的是人物在絕境中表現出的真實的一麵,這才是難能可貴的。

桑弧導演的喜劇影片忠實於通俗化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人物來源於市民文化的土壤,反應大眾生活的要求,觀眾在觀影時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自己的想法,看到了自己的方向,親切之感油然而生,這樣的喜劇影片受到歡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中國傳統的中庸文化思想的體現

儒家的中庸之道的核心在於“中”,也就是適宜、適度、不偏激、不過分的意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這是中華民族由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傳統思想,喜是淡淡的喜,悲是淡淡的悲,不要喜極而泣,也不要悲痛欲絕,在小喜小悲中過自己淡淡的日子,是中國人向往達到的境界。

桑弧導演的喜劇電影被稱為“溫情喜劇”,這與當時流行的“諷刺喜劇”不同,它的落腳點主要在於對小人物的關懷,而不是對社會的揭露,正因為此,這些“溫情喜劇”才在思想方麵遠離了大是大非的問題,隻關注家長裏短的小喜小悲,也更貼合傳統的中庸之道,體現在形式同內容兩個方麵。

從形式上來講,中國的電影創作由影戲發展而來,中國的電影觀眾也由影戲觀眾演變而來。所以說要讓從前的影戲觀眾走出戲院,走進電影院接受電影,需要一個心理的接受過程。一方麵,影片要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另一方麵,影片還要突出電影在鏡頭、蒙太奇等方麵的自身特點。

影片《哀樂中年》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從影片的整體敘事風格中,我們不難看到戲劇化的影子,人物的對白在劇中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引導了鏡頭間的切換,而人物類似於話劇演員似的腔調更突顯了影片與戲劇的絲絲關聯。影片以“全景”為主,近乎固定的景別設置會使人聯想到傳統的戲劇舞台演出,而相對封閉的學校辦公室、教室、家等幾個場景的設置,也有話劇的固定場景之感。

從內容上看,桑弧喜劇影片所包含的中庸之道更是貫穿他的創作的始終,從每一個人物中體現出來。

在他的影片中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太太萬歲》中陳思珍這個賢良淑德的少奶奶形象,她為了幫助自己的丈夫不惜欺騙自己的父親、婆婆,其實於無形中也傷害了很多人的感情。而影片中的“壞女人”施咪咪,她勢力、自私,破壞了別人的家庭還落井下石,但影片最後我們看到她又重操舊業,對著一個新的上當者說:“我的一生真是太不幸了,要是拍成電影,誰看了都會哭的”時,對她的厭惡之情早已被影片的喜劇性所消散,誰還會在乎她做錯了的事呢。

話又說回來,一味惹人發笑的喜劇電影是沒有生命力的,笑中含“哀”才符合傳統中庸之道。就像“哀樂中年”的標題本身,中年退休回家做老太爺享受生活本來是件快樂的事,但是這種子女強加給的幸福快樂之中卻缺少了精神層麵的關懷,使得看似快樂的中年生活蒙上了一層淡淡的不被理解的哀傷之感。喜與悲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向來是同時存在並且可以相互轉化的,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才符合中國人的審美。

再有便是大團圓式的結局。這樣的結局是喜劇所需要的,也是與中庸思想不謀而合的。《太太萬歲》中陳思珍在最後一刻改變了心意,拒絕與丈夫離婚;《假鳳虛凰》中範如華最終同楊小毛假戲真做結為了夫婦;《哀樂中年》中父親陳紹常衝破了家庭的阻礙,娶了與自己年齡相差極大的女教師敏華,並開辦了自己的學校。有情人終成眷屬,中間的枝枝節節,磕磕碰碰都被一笑帶過,無論這樣的大團圓式的結局中是否有些許的無奈和遺憾,但這就是生活,五味雜陳才是生活的真實屬性,喜並悲劇地生活著也許是最好的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