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龍門”係列淺談武俠電影的視覺奇觀化走向(3 / 3)

隨著跨越式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擁有3D銀幕的國家,占有全球七分之一的3D銀幕,但是自2007年引進第一部3D電影《地心曆險記》後的幾年間裏,中國並沒有在國產3D技術上有突破性的進展。直到2011年底《龍門飛甲》的上映,中國才真正進入到了全球化語境下的3D電影時代。盡管在2010年袁和平執導的《蘇乞兒》中有20分鍾左右的3D影像,但這並沒有得到業內乃至觀眾的好評,所以《龍門飛甲》被譽為“中國電影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作品。

《龍門飛甲》以雙機實拍為主,後期加工為輔成為了中國乃至全球第一部華語3D武俠電影。這部全程采用3D拍攝技術的華語電影,除了直觀地把東方武學立體地展現給觀眾,更將武俠電影推向了全新的層麵。在《龍門飛甲》中,徐克特別強調縱身場麵調度和視點轉換,利用3D技術使武打動作產生現場感和視覺衝擊力,革新了2D武俠電影的運鏡方式。與2D平麵電影不一樣,3D電影要充分考慮到軸間距、夾角、視差、透視、深度和焦平麵等諸多因素。由於3D成像所產生的物體向前延伸的立體幻覺使人有一種突如其來的迎麵感,使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直觀感受。在IMAX寬銀幕前觀賞該片,無論是刀光劍影、漫天黃沙還是蘆葦泛舟都充分展現了3D效果下的精美場麵。《龍門飛甲》中,觀眾所看到的船頭激烈打鬥、圓木縱身飛躍、龍卷風中鬥法等都是依靠3D技術合成而來。雖然與好萊塢特效團隊所打造的視覺大片相比還略顯稚嫩,在前期拍攝和後期製作過程中也沒有引入歐美團隊的指導,而是依靠國內、韓國和新加坡的力量,但是它作為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首部華語3D電影,在技術的突破上是值得肯定的。

盡管目前中國尚存在較多的“偽3D”現象,比如“小人國效應”嚴重、“邊框效應”明顯、“3D特效合成”問題多等等,但是《龍門飛甲》的問世,的確拉開了國產3D武俠片的帷幕。僅2012年國產3D電影就有7部,其中不乏票房與口碑雙贏的影片,包括《畫皮2》、《血滴子》、《十二生肖》等。國產3D電影在數量與票房上大大超越往年,相信在不久的將來,3D技術會越來越完善,會有更多成熟的華語3D電影不斷問世。

結語

武俠電影從產生、發展到如今愈加頻繁的亮相於國際影壇,飽含著每位影人的心血。作為最具代表中國民族特色的影片樣式,它憑借獨特的武術絕學和深明大義的家國情懷,受到更多觀眾的青睞。在娛樂本位的大眾文化消費時代,武俠電影與時俱進,不斷衍變、翻新,最終成為華語電影中可以與“好萊虎”競相匹敵的武俠巨製。盡管商業利益、票房價值的考慮直接導致作品在思想意識和審美價值上的弱化和缺失,“泛美學”化、“同質化”、以及俠文化的消解充斥著當下的武俠電影,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傳統武俠審美原旨,但是,從文化融合與技術發展的角度上,武俠電影的變革對提升華語電影在國際影壇的地位和完善華語電影創作是值得肯定的。

參考文獻:

[1]趙衛防.香港電影史[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