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音樂性
音樂性是音樂藝術的屬性之一,是音樂藝術的本體特征。音樂藝術的音樂性,集中體現在其獨特的音樂語言上麵。音樂語言本身具有獨特的音樂性審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幾種:
1.旋律性
旋律是“音樂靈魂”,是主要的音樂語言,也是音樂藝術最主要的表現手段之一。它將高低、長短不同的樂音,依照節奏、節拍、調式、調性關係等有機的組織起來,表現出音樂的內容、風格、情感、形象、體裁、或民族特色與地域特色。
2.節奏性
節奏體現出音樂的時間感,它也是音樂最基本的表現手段,是旋律的骨幹,也是音樂的重要語言之一。它主要通過音響的長短、強弱、輕重等有規律的組合,表現樂曲的情感波動起伏,是樂曲結構的主要因素。節奏可以表現音樂的情感脈律,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形成音樂藝術特殊的審美效果。因此,節奏是音樂家內在情感的外化。
3.和聲性
和聲所體現的,是音樂的空間感。它是多聲部音樂按一定關係組成重疊複合的音響現象,凸顯出音樂藝術的結構感、色彩感、立體感,同樣是音樂藝術的重要藝術語言。
此外,音樂的藝術語言還有複調、曲式、調式、調性、速度、力度等等,都各有不同的審美特征和藝術功能。總而言之,音樂性是音樂藝術本體審美特征。
(四)表演性
表演性是音樂藝術的生命與靈魂。
眾所周知,表演(演唱、演奏)是音樂藝術的中心,它也是連通音樂創作與音樂欣賞的中介與橋梁。如果沒有表演( 演唱、演奏) ,隻有紙上的樂譜而沒有真正的音樂藝術——聽覺藝術和聲音藝術。
屬於音樂的特殊性的,還有作品與聽眾之間的中間環節,即表演。它具有自己的曆史發展規律,具有自己的美學價值,並在很大程度上服從於社會的要求,同時也改變著作品本身的麵貌。
所謂“改變著作品本身的麵貌”,指的是音樂表演( 演唱、演奏) 的藝術再創造。也就是說,任何音樂表演者都是他所表演的音樂作品的創造者。不同的演唱者、演奏者,對同一部音樂、作品,會有不同的詮釋、不同的演繹、不同的表現。
三、電影音樂在電影情節中的敘事方法
與鏡頭蒙太奇手法相呼應,電影作品鏡頭語言和電影音樂同樣具有敘事和表意兩大功能,據此,我們也可以把電影音樂劃分為三種最基本的類型:敘事電影音樂,表現電影音樂,理性電影音樂。前一種是敘事手段,後兩類主要用以表意。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進行第二級劃分,具體如下:
(一)敘事電影音樂
敘事電影音樂是電影音樂中最常用的一種敘事方法,它的特征是以交代情節、展示事件為主旨,按照情節發展的時間流程、因果關係來分切組合音樂宏觀和微觀段落,從而引導觀眾理解劇情。這種音樂脈絡清楚,邏輯連貫,幹淨利落。電影音樂敘事方法又包含下述幾種具體技巧:
1.平行化電影音樂
這種電影音樂常以不同風格(或同時異地)的兩條或兩條以上的音樂分割並列表現,分頭敘述而統一在一個完整的結構之中。平行電影音樂應用廣泛,用它處理劇情,可以刪節過程以利於概括集中,節省篇幅,擴大影片的信息量,並加強影片的節奏;其次,由於這種手法是幾條線索平列表現,相互烘托,形成對比,易於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效果。如影片《教父》中,導演用平行蒙太奇的音樂表現手法,將教堂的電子鋼琴音樂和洗禮與家族的複仇交織進行,把蒙太奇式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堪稱經典。
2.交叉電影音樂
交叉電影音樂將多段音樂合理的交替剪接在一起,其中一條線索的發展往往影響另外線索,各條線索相互依存,最後彙合在一起。這種音樂剪輯技巧極易引起懸念,造成緊張激烈的氣氛,加強矛盾衝突的尖銳性,是掌握觀眾情緒的有力手法,驚險片、恐怖片和戰爭片常用此法造成追逐和驚險的場麵。如《黃土地》中,前一個鏡頭是夜間一隻男人的黑手揭開紅蓋頭,露出翠巧驚恐的臉,她懷著難以表達的恐懼無聲地向後退去,音樂低沉。緊接著的鏡頭是以湛藍的天空為襯底的撞擊著的大鈸,延安的莊稼漢們跳躍著敲擊大鈸,鼓起嘴巴吹著嗩呐和騰躍著打著腰鼓的奔放歡騰場麵,形成黑暗與光明、無聲與喧騰、壓抑與奔放、痛苦與歡樂的鮮明對比,令人思索封建與反封建的兩種文化、兩種製度、兩種命運的反差。
3.顛倒電影音樂
打亂結構的音樂表達方式,先用音樂展現故事或事件的現在狀態,然後再回去介紹故事的始末,表現為事件概念上過去與現在的重新組合。時空關係仍需交代清楚,敘事仍應符合邏輯關係,事件的回顧和推理都以這種方式結構。
4.連續電影音樂
這種音樂表達方式沿著一條單一的情節線索,按照事件的邏輯順序,有節奏地連續敘事。這種敘事自然流暢,樸實平順,由於缺乏時空與場麵的變換,無法直接展示同時發生的情節,難於突出各條情節線之間的對列關係,不利於概括,易有拖遝冗長,平鋪直敘之感。因此,在一部影片中絕少單獨使用,多與平行、交叉電影音樂交混使用,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