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析電影《穆赫蘭道》的敘事詭計(3 / 3)

在電影行將結束之時,我們才得以看到這是一個由經驗世界生發出幻想世界的故事,從敘事手法上來講,大衛·林奇采用了嵌套敘事的模式來展現這一雙重世界。嵌套作為一個敘事學術語,是和敘述層次聯係在一起的,熱奈特認為“敘事文本中所講述的任何時間都出於一個故事層,其下緊接著產生這一敘事的敘述行為所處的故事層。”[5]正是由於有著不同敘事層麵的存在,就形成了嵌套的敘事框架,即故事套故事的形式。在嵌套敘事模式中,嵌入的敘事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和原敘事層保持著內在聯係。羅伯特·麥基提出:“嵌套結構是對人物生活故事中一係列事件的選擇,這種選擇將事件組合成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序列,以激發特定而具體的情感,並表達一種特定而具體的人生觀。”[6]在《穆赫蘭道》中,嵌套敘事的模式向觀眾提供了兩種不同的觀影體驗,即破碎的經驗世界和流暢的幻想世界;同時也拓展了電影時間和空間的張力,被展示的多重空間盡管處於同一時間內,但空間的轉移被轉換為時間的流逝感,大大延長了觀眾意識中故事時間的長度;嵌套敘事的結構也模擬了幻想生成於現實的實質,呈現出一種繁複而不繁雜的獨特影像氣質。

同時,導演也正是利用了這樣種結構設計,展現了他對電影表達的獨到見解。大衛·林奇曾提到“隻有當我們被某種幻象所控製,進而沉入心靈的感覺(潛意識)狀態時,這些真實才會浮現於我們的眼前。”[7]電影《穆赫蘭道》正如這一理念的現實注腳,用影像來提醒觀眾幻想對於理解電影的重要作用,就像拉康所言:“我們取道真實所能達到的一切仍然根植於幻想。”[8]在這部電影中,電影前半部分相比於後半部分更具真實感,造成這種感知差異的原因,除了敘述時間和電影放映時間的分配不均衡,更在於敘事流暢度的差異。對戴安娜現實世界的表現,充斥著顛倒的敘事邏輯和信息碎片,較之於前半部分,敘述受到了更大的阻礙,而此時幻想的作用才得以明顯。在這裏,幻想不再僅僅提供信息的暫存,它還在敘事不能詳盡所有的情況下,填補未交代信息帶來的裂縫,正是幻想的作用,使破碎的現實世界得以連接成渾然一體的麵貌。

在電影黑色詭譎的影像下,是導演獨具匠心的敘事手法的和精巧的懸念設計。整體上以嵌套敘事為主的結構,從視覺層麵模擬了主人公幻想與現實混淆的真實狀態;框架故事與嵌入故事之間,存在著張力與互補的關係,因為刻意隱藏了必要的介紹信息,建構故事脈絡的工作就交還給了觀眾。而散落其間的信息碎片,被利用為各個層麵之間銜接的支撐,盡管突兀的出場方式帶來了視覺上的衝擊,但也因此創造了觀影過程中“尋找”線索的樂趣。《穆赫蘭道》正是以這樣典型的嵌套敘事結構和新奇的懸念設計,多層次立體地講述了一段悲慘怪誕的故事,讓觀眾感受到了特殊的觀影體驗。

參考文獻:

[1][7]Martha P. Nochimson.The Passion of David Lynch — Wild at Heart in Hollywood[M].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2003:4.

[2]吳迎君.結構主義電影敘事學[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39.

[3][4](法)弗朗西斯·瓦努瓦.書麵敘事·電影敘事[M].王文融,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43,115.

[5]申丹,王麗亞.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98.

[6](美)羅伯特·麥基.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M].周鐵東,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38.

[8](美)托德·麥高恩.迷失於馬爾霍蘭車道:為戴維·林奇對好萊塢的頌揚導航[J].犁耙,譯.世界電影,2005(3).

Tip:网页底部有简繁体切换,我们会帮您记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