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邊界強的男性是導演們喜歡設置的人物身份,正因如此,這往往也成為這類作品受詬病的所在。比如有批評者在《大宅門》熱播後,對劇中白景琦作為一個男人、一個丈夫所應有的情感和品格角度提出的質疑:他怎能讓楊九紅一個女人為了家族利益衝鋒在危險的戰爭前線談生意,而自己卻在後方安全、舒適的家中逍遙?同樣的情節同樣發生在了《觸不可及》中,頻繁的戰亂中,傅經年怎麼能讓一個孤身女人自己照顧自己生活了那麼多年?而亂世之中,一個單身年輕女人,尤其還是一個有藝術才華的舞蹈老師,生活會是多麼艱難可想而知。但傅經年就是這樣選擇和對待他的愛人的,他有他的事業,所以想來即來,想走即走。甚至如寧待所說:來就是為了告別的。
按照格柵——群體理論,我們就可以理解《觸不可及》中人物行為和情節設置了。因為,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群體邊界強的人是以組織利益為第一位的,個人角色模糊甚至是消失不見的。這樣一來,人物的行為就具有合理性了。然而,雖然合理,卻並不一定合情。所以,寧待無疑是個可憐人,愛上了一個群體邊界強的男人,他有他的事業,即使寧待不懂,但從大義上講,她不能影響他的事業,所以她的愛情和人生即如其名:寧(可)(等)待。而她所愛的人對她愛情的回應也隻能是“付與經年”。
但是,這真的是一個女子想要的愛情麼?如果對片中男主角的選擇從人情、愛情的角度去批判,其行為就是值得批判、不合情合理的了。於是,有了寧待的最終一問:“我不等了行嗎?”於是,他們觸不可及的愛情得以有了一線希望。但卻最終沒能圓滿,因為,選擇不等一個群體邊界強的男人,就等於選擇了結束,他是不可能在組織和愛情有衝突的時候選擇愛情的。所以,為了一個故事中愛情的圓滿,寧待即便精神上不想再等待了,肉體上也必須被選擇等待。於是,她消失了。被炸彈炸得美麗的身影飛上天空後即了無蹤影了。導演最終選擇給觀眾一個開放的結尾,數十年的時間被匆匆一筆帶過後,滿頭白發的人出現在寧待墓前,當男主自顧自沉浸在往日和愛人跳過的舞步和舞曲中,一個女人的手伸向了她……但手的主人是誰卻無從得知。結果就是,群體邊界強的人物設置有益於波折故事的展開,卻給愛情一個雖然憂傷,但還算美麗、有想象空間的結局。
結語
畢竟,《觸不可及》是講愛情故事的,而把一個愛情故事中的男主人公一而再、再而三地設置為愛情中的狠心人,最後兩人再道不同不相與謀的各自尋找幸福生活的話,就實在有傷愛情這個超越世俗、美好又美麗的主題了。所以,以群體邊界強為主人公的理論預設而製作的影片,往往最後要麼是組織的目標達成了,可以讓愛情圓滿,要麼就是一方消失,讓愛情以遺憾地方式圓滿。
總之,群體邊界強是表現愛情的影片中擅長運用的人物特征設置。《觸不可及》典型地表現了群體邊界強的人令人遺憾、憂傷的相愛方式:你來過一陣子,我等了一輩子。正如片尾曲中王菲所唱:死而有憾。然而,社會中人於社會中愛,哪能所有人所有愛皆能歡喜?如格柵——群體理論所分析的那樣,正因人有不同種,所以愛亦難平安。
參考文獻:
[1]鮑磊.“格柵/群體”分析: 瑪麗·道格拉斯的文化研究圖式[J].青海民族研究,2008(7):13.
[2][3](美)阿瑟·伯格.媒介分析技巧[M].李德剛,何玉,董潔,周敏,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