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歸來》:悲劇的反悲劇敘事(3 / 3)

文革十年動亂是一場大浩劫,對知識分子的傷害尤為嚴重。影片中陸焉識一家是個知識分子家庭,陸焉識是大學教授,懂法語、會彈琴,馮婉瑜也是中學教師。正是因為這種身份,陸焉識才被打成右派、流放到西北做苦力。那個反知識的時代以及陸焉識的高級知識分子身份是他們夫妻二人悲劇的源頭。但是我們看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沒有說一句反思文革、控訴文革的話,他們隻是默默地接受著審判、懲罰、折磨。因為馮婉瑜的不覺醒,才使得女兒丹丹深中文革之毒,隻因為要抓住跳《紅色娘子軍》主角的機會,就輕而易舉地出賣了父親,成為扼殺父母愛情和家庭幸福的幫凶。後來丹丹一直為出賣父親而愧疚不安,這種愧疚裏恐怕還夾雜著當年雖然出賣父親、依然未能出演主角的悔恨,如果當初丹丹因為“大義滅親”而達到了目的,那麼她對父母的愧疚恐怕也沒有那麼強烈。而尤為使人震驚的是,當丹丹終於鼓足勇氣承認自己的錯誤時,陸焉識竟然輕描淡寫地就過去了。這固然可以表現陸的寬宏大量,但同時可見他對殘害自己以及妻子的文革是非常麻木的。陸焉識一如馮婉瑜,隻是希望家人能夠早日團聚,他從西北牧場逃跑也隻是為了見見妻子,而非忍受不了自己所遭受的壓製和迫害。以此而言,陸焉識與妻子的知識分子身份並沒有得到凸顯,在他們身上看不到知識分子的覺醒,如果把他們換成任何其他身份,對情節開展和主題表現也不會造成什麼妨礙。

《山楂樹之戀》中的主人公們也都是知識分子,但是文革時代背景的設置,卻是產生並見證純潔愛情的基本前提,使整部電影都吹著一股含有淡淡香味的小清新之風。裏麵每個主人公對文革都是默默接受的,默默服從的,從來就沒有說過半個“不”字。甚至老三在談到自己母親的自殺時,也隻是一笑而過而已。

文革可以在人性的慢慢流露中變得溫情脈脈,社會和自然的大災大難也可以在愛情親情的娓娓道來中變得楚楚動人,甚至一切傷害、冤屈都可以經過時間的過濾隻留下美好的成分。但是作為五四精神中覺醒的知識分子及其子女,在政治高壓下選擇沉默,是一種集體的有意識的反覺醒。他們都像患了馮婉瑜的“失憶症”一樣,不再認識自己、家人甚至整個社會,他們縮回到一己的哀樂當中,隻要夫妻能夠團聚、父母能夠健康、兒女能夠平安,就是最大的福祉和慰藉,隻要能像馮婉瑜一樣輕輕鬆鬆地打開門迎接暴風驟雨中歸來的丈夫就足夠了。即使連這些基本願望都實現不了,他們也可以像丹丹和靜秋一樣在舞台上唱著嘹亮的歌曲、跳著鏗鏘的舞步,讚美著壓製和欺騙他們的時代。

結語

張藝謀在《歸來》中采用的是一種悲劇的反悲劇敘事策略。通過陸焉識人格力量中的擔當和包容,使我們看不到曾遭受過的迫害在他身上留下的創傷,隻看到他作為丈夫拯救妻子、作為父親原諒女兒,無論妻子有沒有認出他,他本人的歸來絕對是對這個支離破碎的家庭的挽救,我們從這個人物身上看到了悲劇溫情化的一麵。人實體的歸來與身份的無法歸來,滿含期待的等待與等待的自我消解架構起了這場悲劇,但是夫妻雙雙由真正歸來一起退回到虛幻的等待中,用逃避現實的策略完成了對幸福的尋求,找到了一種新的扶持和默契,這又使得悲劇逆轉為反悲劇。同時,知識分子本身的覺醒性和影片中知識分子家庭集體的反覺醒也使得影片在背景的構建上,呈現出悲劇的反悲劇效果,誠如魯迅先生在《娜拉走後怎樣》中說的那樣:“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4]

參考文獻:

[1]戴錦華.鏡與世俗神話:影片精讀18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310.

[2]李弢.歸來!歸來?歸不來……[EB/OL].(2014-05-24)[2014-09-15]http://blog.sina.com.cn/s/blog_8f372bcd0101l2y4.html.

[3]鄭娜.《歸來》不控訴不撕裂,溫情回歸[EB/OL].( 2014-05-23)[2014-09-15]http://www.ce.cn/culture/gd/201405/23/t20140523_2860962.shtml.

[4]魯迅.魯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