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棄婦挽歌:歌曲、影視作品中“小芳”形象嬗變(3 / 3)

與時下不少“知青影視”中湧現的“傷痕”式的慨歎、浮光掠影的“反思”相比,電視連續劇《蹉跎歲月》、《今夜有暴風雪》等成功之處恰恰在於他們明晰地再現了知青們的信念從狂熱到幻滅,再從彷徨到複蘇的曲折過程。這是一首獨特的、近乎畸形的青春變奏曲。畸形固然可悲,但是仍然閃亮著青春之光。[31]幾十年前知青們站著看電影,幾十年後我們坐著看知青們的電影,恰如“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上看你”。當數以千萬計的年輕人用自己的青春祭祀那個飽含著知青的理想、血淚、激情、傷痛的特殊年代的時候,這一代人的鮮花與淚水、痛苦與快樂、激情與夢想遠非我們這一代人想象的那麼單純和詩意。不管怎樣,知青年代的夢離我們雖是遙遠但卻是真實。[32]知青題材影視作品中以棄婦為中心、以女性傷痕為中心的“創傷”記憶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被後世繼承,存在於我們的文化語境當中。因此,正視曆史,還原真相顯得尤為重要。即便“傷痕電影”的浪潮很快地被淹沒在反思、尋根、商業化的大潮裏,對於曆史的訴說與思考卻不會停止,這正是促使社會進步的力量所在。[33]當我們重新吟唱《小芳》時候,重新觀看知青題材影視作品時候,我們應該避免棄婦個人悲劇在新時代重演。因為傷害的不僅僅有女性,也有男性,同時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隻有鼓起勇氣,重拾男女平等自由戀愛的時代精神,才能告別過去,麵向未來!

電影《天浴》劇照

參考文獻:

[1]薛樹國.平淡中見精深 樸實中透真情——淺析《小芳》走紅現象[J].北方音樂,1994(5):22-23.

[2]邸豔姝,李金坤.《詩經》中棄婦詩之初探[J].遼寧師範大學學報,1994(3):61-64.

[3]王春庭.論棄婦詩[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99-104.

[4]廖紅.從漢樂府民歌之棄婦詩看封建社會定型期的婦女問題[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S3):24-27.

[5]陳鋆寶.試論《詩經》中的棄婦詩及其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11):164-165.

[6]黃桂嬋.論秦漢棄婦詩的悲劇根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158-160.

[7]陳尚萍.男歡女“恨”歌組合:《小芳》《同桌的你》《你究竟有幾個好妹妹》[J].音樂天地,1995(2):11-12.

[8]彭維芬.英雄夢折的挽歌——尋找《小芳》的社會文化心理[J].廣西青年幹部學院學報,2007(1):82-84.

[9]李林.鬥轉星移 命運依舊——《小芳》歌詞的女性主義解讀[J].閱讀與寫作,2006(11):44-45.

[10]王方.外國人解讀《小芳》 [J].人民文摘,2007(10):71.

[11]尚奮鬥.“我”錯在哪裏?——為歌曲《小芳》鳴不平[J].音樂世界,1995(5):8-9.

[12]宇寧.李春波:我和“小芳”的故事[J].家庭生活指南,2003(5):15-17.

[13]花仙子.李春波:小芳,你是我最美的新娘[J].婚姻與家庭(性情讀本),2004(12):7-9.

[14]張瑞光.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J].電影文學,2010(18):172-180.

[15]小溪.當年我曾遇到“小芳”[J].稅收征納,2013(8):53-54.

[16]喻釗文,達理.有個姑娘叫小芳[J].民間傳奇故事(A卷),2012(10):14-15.

[17]謝繼賢.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J].江門文藝,2010(16):54-55.

[18]汪曾祺.小芳[J].中國作家,1991(5):42-46.

[19]侯發山.城裏有個姑娘叫小芳[J].金山,2008(9):13.

[20]譚平.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礦山“工薪仔”婚戀觀變化一瞥[J].當代礦工,1996(3):9-10.

[21]龍飛.風聞《小芳》將拍電影[J].浙江檔案,1999(6):41.

[22]田玉玉.李春波觸電“小芳”今何在?[J].大眾電影,2001(12):11.

[23]黃婧.知青電影中的人物形象和敘事視角的時代性變遷[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23.

[24]王莉.從《天浴》看知青電影敘事策略[J].電影文學,2014(10):100-101.

[25]羅麗麗.論中國知青電影的流程與範式[D].廣州:廣東技術師範學院,2010:23-24.

[26]陳印嬌.建構與解構——中國知青電影簡論[D]. 廣州:廣東技術師範學院,2012:34.

[27]晏培玉.論“小芳”形象顛覆的社會意義[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50-52.

[28]郭曉岩.知青電影的空間造型[D].蘭州:蘭州大學,2011:4.

[29]李鵬.擁護 反思 懷舊——知青電影的主題闡釋[D].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11:34-36.

[30]陳印嬌.中國後知青電影後現代主義“另類”演繹之緣起[J].文學界(理論版),2012(2):214-215.

[31]高達軍.關於“知青電影”的思考[J].電影評介,1987(8):6-7.

[32]徐蔚.光影間,夢回知青年代——解讀知青電影[J].視聽界,2004(4):88-89.

[33]蘇陽花.“創傷”記憶——控訴、反思與消費[D].重慶:西南大學,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