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巴爾紮克與小裁縫》劇照
的女兒。[18]更有微小說講述城裏有個姑娘叫小芳,性感又漂亮,與男主人公談戀愛之後,因為男方喪母卻最後準備嫁給男主人公的父親,小芳即將成為他的後媽。[19]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城鄉差別的縮小,加上外來思想對城市小姐,廠礦靚女的影響,不得不使許多獨守月傣的廠礦“工薪仔”把擇偶目標悄然轉向了村裏的“小芳”姑娘。[20]《小芳》歌曲是這個特殊時代的真實寫照,小芳故事翻版一再出現。
(二)各種影視作品中的“小芳”再現
有人風聞《小芳》將拍成電影,批評道:圓滿了的《小芳》似盈實虧,從此不再招人牽掛,甚至借用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的人生格言書贈電影《小芳》的“炮製者”,嚼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21]這給了《小芳》的愛好者一個下馬威,其實“小芳”形象一直存在各種影視作品中,小芳成為一種特殊的女性形象。“長得好看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的“小芳”是與知青相愛的農村漂亮姑娘的代稱。試舉幾例:
1.《小芳》中的小芳。江海洋導演《小芳的故事》(1994年)係根據李春波的歌曲《小芳》演繹而成的一部電影。第一次進軍電影界的李春波以女性題材作為切入點拍攝的《女孩,別哭》是一部以女性心理為線索反映當代城市現實生活的影片。這部電影表麵上看,沒有錯綜複雜的事件與此起彼伏的情節設置,實際上影片試圖讓每一個都經曆過那個時代的人,回憶起那段美好同時又是不堪的時光。[22]觀眾在看《小芳的故事》與《女孩,別哭》時候,與其說是在看電影中的小芳,不如說是在看自己生活經曆中的小芳。
2.棄婦有子的小芳。1990年代的知青題材電視劇《孽債》,表現了知青返城曆史事件所表現出的震撼性後續影響和反思力量。[23]當無數個被時代拋棄的女性知青(小芳原型)或男知青(當然,更多的是女性小芳)在雲南農村結婚之後,生下孩子,孩子長大了,媽媽、爸爸各有一個家,隻有自己是多餘的?《孽債》通過孩子在雲南、上海都市尋找父親或母親,給雙方家庭帶來的無比震撼,書寫了特定時代的傷痛。知青返城之後的烈火與影響遠遠大於返城之時的轟轟烈烈,除了給雲南、上海兩地的家庭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之外,也留給我們重新思索那個特殊時代的轉折意義、過渡意義。那個中國曆史上隱晦而又沉痛的時代過去了,但是曆史賦予給知識青年的不可磨滅的參與性、反思性還是那麼清晰。那個時代出生的藝術家感覺到命運的跌宕流離。父輩還沉浸在懷舊的氣息中用曆史的深沉感描寫人生,而他們卻是縱貫中西而成長起來的。
3.淪落的小芳。《天浴》(1998年上映)是知青電影的代表作,有學者認真標注為“1990年代惟一一部明確意義上的知青電影”,它巧妙的敘事策略與深刻的意蘊傳達擔當了新年代知青電影的過渡使命。[24]秀秀與閹割之後的老金如同父女,亦如同沒有愛情結果的戀人。當秀秀被供銷員、皮帶男人等一次次玩弄之後,她徹底淪落為娼妓一樣的女人,隻有老金一如當初,舉起正義之手,奮起反抗。文革期間愛情與命運的沉浮,對人性的毀滅,溢於言表。
4.相濡以沫的小芳。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1999年上映)講述了父親和母親(小芳形象)在動蕩的年代中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母親是封閉山村中純情俏麗的姑娘,父親則是被貶斥的知識分子,他們的相遇相愛不摻雜一絲世俗的緣由。文革結束後,得到平反的父親回到了母親身邊,從此相濡以沫,直至死亡都沒有離開過自己的愛人。[25]
5.啟蒙的小芳。中國和法國合拍的一部彩色故事片《巴爾紮克與小裁縫》(2012年上映),講述了下鄉知青羅明和馬劍鈴與鄉下姑娘小裁縫之間朦朦朧朧的青澀情感糾纏。這實際上是從西方角度看待東方的小芳翻版。用以小提琴為代表的西方音樂和以法國小說為代表的西方文明,對小裁縫和村民們進行文化啟蒙,嫁接了閉塞“紅色年代”一絲穿越時空的浪漫。[26]
6.顛覆的小芳。《北風那個吹》中的帥紅兵和牛鮮花、《雪花那個飄》中的趙長天與翠翠、《小麥進城》中的林木和小麥都顛覆了傳統的棄婦小芳形象。《北風那個吹》和《雪花那個飄》等電視劇雖然以知青生活為基本題材,重點表現的卻是農村女青年的形象,對中國戶籍製度以及城鄉差別進行了客觀的反映。《北風那個吹》的牛鮮花和《小麥進城》中的小麥,在經曆過艱難的拚搏後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事業,做出了驕人的成績,徹底顛覆了小芳的棄婦形象。這些“小芳”們的自我開始放射出光彩,不再是依附於男人們的悲劇角色。在這些磨礪的過程中,她們表現出了很多城市青年缺少的堅忍品質。小芳形象的顛覆,使得這類知青題材的電視劇作品扔掉哀怨的基本情調,富有激情和昂揚向上。[27]
三、從“小芳”形象反思知青題材影視作品
郭曉岩(2011)統計,從1982年至2011年合計有24部知青電影,其中以鄉作為實景空間的有14部:《勿忘我》、《孩子王》、《棋王》、《美人草》、《走著瞧》、《他們並不陌生》、《青春祭》、《巴爾紮克與小裁縫》、《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高考(1977)》、《天浴》;城鄉均衡的有5部:《牧馬人》、《天山行》、《我們的田野》、《小芳的故事》、《山楂樹之戀》;以城為主的有5部:《晨曲》、《大橋下麵》、《十六號病房》、《冬天的記憶》、《姨媽的後現代生活》。[28]加上《小芳的故事》、《霸王別姬》、《小街》、《芙蓉鎮》、《活著》、《藍風箏》、《歸來》、《陽光燦爛的日子》、《孔雀》等,其實至少應該有33部。知青電影的懷舊主題,多是懷念那淳樸的鄉村、緬懷愛情,或者謳歌無悔的青春歲月。[29]反映執著愛情的有《牧馬人》、《十六號病房》、《我的父親母親》、《美人草》、《肖爾布拉克》等,反映浪漫愛情的有《山楂樹之戀》,反映傷痕愛情的有《歸來》、《天浴》等。
知青題材的電影從來隻有兩種範式:第一,傳統的“主流知青電影”以宏大的曆史敘事來反映具有一個深度主題,故事設置在特定的曆史背景,並且一定程度上符合曆史真實,這種主流範式體現找尋並回歸英雄年代、重建崇高的英雄主義、實現曾經的革命浪漫理想、渴望得到現有製度認可,尋求回歸後的社會位置並實現所期待的人生價值的基本傾向。第二,反“主流知青電影”則幾乎沒有鮮明性和確定性的主題,或主題高度被削平,精心構建一種迷宮式情節結構,打破傳統的時間概念,把過去、現在、未來三者混為一體,將現實、真實、幻覺、回憶交織混雜在一起,從而構成了與傳統敘述方式不同的模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