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文化離散理論觀照中華漢典籍翻譯策略(3 / 3)

4.結論

典籍是國人思想和智慧的結晶,是先賢聖哲言論和思想的遺存,代表著漢民族思想文化水平的高度、廣度以及深度。典籍英譯不僅僅是要把文本中的原子信息轉譯為現代英語(國際語),而且要在翻譯的過程中盡可能地保留漢民族精神與哲學形態標識。主體間性與視域融合理論在形而上的哲學層麵照亮了典籍翻譯的前路。而“文化離散”則在操作層麵上打破諸如形與神、直譯與意譯、忠實與叛逆、歸化與異化等種種經驗主義的、二元對立的認識樣式中。漢典籍譯者的任務不是追求所謂“譯者的隱身”而不得不犧牲漢民族特有的認識樣式,或是完全忽視目標語受眾的認知樣態與思維方式,執拗地自說自話,而是要努力使外譯經典的文化身份恰如其分地展現在語言文化的“第三空間”。

參考文獻:

[1]、 鄭家棟 《論語》哲學注釋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

[2]、 周憲 超越文學——文學的文化哲學思考[M]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1997

[3]、 Bhabha Homi A Global Measure [R] Presentation given by Homi Bhabha on the “Forum on Postcolonialism”at Tsinghua University in June, 2002

[4]、列維.謝苗諾維;奇.維果斯基;李維 思維與語言 1997

[5]、盧明森 思維奧秘探索 1994

[6]、畢繼萬 跨文化非語言交際 1999

[7]、包通法 論漢典籍哲學形態身份標識的跨文化傳輸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