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巴赫結構思維的美學價值
1、作品的結構思維決定創作的高度
對於巴赫作品的理解,許多人覺得已經理解的非常透徹了,但是有些人卻認為對他音樂的了解還沒有到位,隻是停留在表麵,沒有深刻的理解內在的含義。因此,對於巴赫作品的理解應該是無限想象的,結構主義美學就是其中的一個方麵。
例如《賦格藝術》是在一個簡單的、幾乎無足輕重的主題上的一組賦格式變奏,共有十五首賦格曲和四首卡農。寫到一首三重賦格曲的第二百三十九小節時,死神奪走了他。所以,稱《賦格藝術》為巴赫的最後見證和遺囑不單純是修辭之舉。它寫成開放式,拒絕依賴任何一種單一的樂器,以便保存巴羅克藝術的最高級形式的最純淨、最空靈的精神。賦格的發展也隨著巴赫的過世而告終。這一組賦格曲曾經被認為是一部冷冰冰、不動感情的關於賦格結構的論著,近年來才開始逐漸流行並受到重視。根據其作品寫作了一些改編曲,從兩架鋼琴到管弦樂隊,使更多的人知道它。
巴赫隻是把結構當做音樂創作中的一個寫作技巧,但是在當代的音樂教育領域,結構已經成為一門學科,稱之為結構主義。結構主義在當代一種哲學思潮,而這種哲學思潮涉及了非常廣闊的領域,包括社會學、曆史學和語言學等多個方麵。
2、結構思維是成熟作品的先決條件
巴赫的絕大多數複調作品都體現出第一首創意曲中的結構特征。即以一個兩小節左右的單一主題,在不破壞這個主題結構的基礎上,靠它展衍為一首完整的樂曲。在巴赫采用過的主題中,有的來源於民間音樂,有的來自教會音樂,有的來自於他靈感。但主題的性質在巴赫的音樂中已處於次要地位,使巴赫成為不朽者的是他用這一簡單材料構建成複雜樂曲的對位技巧。
在巴赫進入創作成熟期時,複調技術已被普遍認為是一種過時了的陳舊作曲法,隻有巴赫還在實踐著這種作曲技法,並且在許多套曲的開始部分都要刻意地體現這一作曲技術理念。15首二部創意曲和15首三部創意曲就是這種創作的典型。這兩套在音樂史上印刷率很高的鋼琴曲中,不乏以優美旋律為主題材料構成的作品。
三、小結
巴赫的音樂是逐漸吸收了方麵精華,又充分地借鑒了許多意大利器樂曲,以及庫普蘭等法國鍵盤曲的部分精華,逐步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音樂風格,他的音樂具有非常高的邏輯性,結構很嚴謹,而且具有深刻的哲理性。本文深刻分析了巴赫寫作技法所具有的美學價值,以及結構思維的美學價值。巴赫的音樂在對主題進行加工的時候讓各個構成要素得到了統一的融合,他的音樂到達了複調音樂的最高水平,而且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為相關理論的研究帶來新的啟示,為今後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賀新春.聆聽天籟之音一從兩首平均律鋼琴曲論在演奏中如何把握巴赫鍵盤作品的音樂文化內涵[J].科教文彙,2011年第1期(下旬刊).
[2]、 安曉陽.淺論巴赫鍵盤音樂對音樂史的影響[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10期.
[3]、 姚亞平.歐洲文化精神的興起及其對音樂的影響一論歐洲複調產生的文化土壤(上)[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