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巴赫複調音樂創作的美學價值(1 / 2)

淺談巴赫複調音樂創作的美學價值

藝術研究

作者:郭曉敏

摘 要:在我國的鋼琴教學中巴赫的鋼琴音樂是運用特別廣泛的,而且具有很高的地位。本文對巴赫寫作技法所具有的美學價值,以及結構思維的美學價值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討。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為相關理論的研究帶來新的啟示,為今後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價值。

關鍵詞:巴赫;複調音樂創作;美學價值

[中圖分類號]:J6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1

巴赫的音樂是逐漸吸收了十五和十六世紀的尼德蘭樂派的複調技術的基礎上,又充分地借鑒了許多意大利器樂曲,以及庫普蘭等法國鍵盤曲的部分精華,逐步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音樂風格,他的音樂具有非常高的邏輯性,結構很嚴謹,而且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大部分巴赫的音樂都屬於複調音樂,但是他的基礎都是主調音樂的大小調和聲,在對主題進行加工的時候讓各個構成要素得到了統一的融合,他的音樂到達了複調音樂的最高水平,而且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一、巴赫寫作技法所具有的美學價值

1、複調的內部動力是情感與秩序所產生的矛盾

藝術創作是人們情感的表達方式,是進行信息傳遞的過程,這種方式和過程都是需要通過符號來進行傳播的,所以,藝術創作的過程就是將人們的情感通過符號傳遞的過程。音樂這種符號又是抽象的符號,如果雜亂無章就是沒有秩序的音樂,就失去了符號的意義,這就需要通過有序的排列使音樂傳遞出情感。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複調學習寫作技法就是讓情感通過編排產生具有秩序的符號。

巴赫在進行眾讚歌創作時運用了複調學習寫作技法,賦予了眾讚歌一種有生的力量。巴赫的創作方法擺脫了嚴肅和沉悶的風格,巴赫的作品都體現出來他獨一無二的氣質以及他所在的時代精神。就像椎心泣血的複活節康塔培《基督躺在死神的黑牢裏》摒棄一切獨唱,使用別具一格的古風的長號和維奧拉合奏,是他們把我們帶回到過去的回憶中去。

2、寫作技法是情感控製的秩序

單選律隻能給聽眾帶來一種意象和聽覺上的信息,以及在它身上的一種修飾聲部,和為它配合的和聲,這就相當於對意象的一種變化形式。但是對比複調是擁有這兩者意象的組合。無論寫作的技巧再簡單,隻要能給傳遞給聽眾一種意想,讓聽眾可以同時把握兩種旋律都是一種音樂上的進步。這種寫作技巧是對認知的時間和空間心理經驗的結合,複對位是比單對位更大的一種進步,更是一種音樂上的飛躍,它可以讓聽眾同時感受到時間和空間之間的互動。複對位這種方法可以進行許多種音響效果的變化,在不同的聲部不同的主體進行著重複,讓主動權的旋律得到更好的發展,甚至帶來更大的改變。

目前,巴赫四部受難曲僅存了兩部,一部是《約翰福音受難曲》,一部是《馬太福音受難曲》,相比之下,《約翰福音受難曲》更加具有年輕的朝氣。巴赫同時也創作了許多眾讚歌,但是大多數的眾讚歌都不進行改編,也沒有擴大成幻想曲。《約翰福音受難曲》是一首非常短的曲子,但是他運用的方法卻是非常形象和生動,以及深刻的。尤其是在宣敘調中,在被人群的合唱粗暴地打斷的宣敘調中,具有非常強烈的戲劇性。相比之下,《馬太福音受難曲》給人一種沉思的感覺,但是他卻是一種非常純粹的音樂戲劇。巴赫作品的寫作技法非常有秩序,同時情緒控製也非常恰當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