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之後要“善後”
培養最聰明的孩子
批評之後的善後工作,直接關係到批評效果的好壞。所以,要記得處罰孩子後,輕輕地擁他入懷,告訴孩子你愛他。
批評之後的善後工作,直接關係到批評效果的好壞。孩子做了錯事對其進行批評或者勸告,這是父母理所當然的職責,但批評之後的撫慰工作對孩子是否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虛心接受批評尤為重要。如果批評孩子後采取棄之不管的態度,還說“我一批評你,你就跟我慪氣”這樣的話,這無異於火上澆油。孩子在被責備後出現反抗心理,從人的心理角度講也是正常的。如果父母對孩子的反抗再加以批評,反而更加助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會給父母與子女關係造成無可挽回的局麵。特別是處於反抗期的孩子在被父母責備之後,更不會主動地靠近父母。
反抗是孩子精神成熟的重要標誌。從根本上講,孩子自立、有主見就意味著要脫離父母並且開始具有與父母相異的想法。當然,其中有些想法可能會與父母近似。然而,即使這樣,他們也不會囫圇吞棗地接受父母的批評,而是將其納入自己的思維框架中進行選擇,接受自己認為可以接受的部分。孩子進入反抗期以後,動不動就會頂撞父母,在父母看來,一直對自己言聽計從、老老實實的孩子,忽然間變得判若兩人,事事都要與自己對著幹,有時不免就會大動肝火。以前隻要批評幾句,孩子就會默默接受。可現在就不同了,你越是極力想控製他,他越是反抗。以至於有些家長感到納悶:“為什麼事事都要對著幹呢?”當家長批評他時,他反而振振有詞:“媽媽您不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情嗎?為什麼隻說我?”反倒指責起自己的父母來了。即使再有耐心的家長,聽到這些話,也會勃然大怒。
迅速成長時期的孩子通常對父母的批評懷有不平與不滿。成長起來的孩子自我產生的要求,與父母所要求的規範不斷地產生不相容之處,孩子則經過這種衝突,成長為更加成熟的大人。因此,無視和壓製孩子的不平和不滿,或者反過來采取因為令人厭煩而完全接受的隨便應付的辦法,孩子就不能如父母所期望的那樣成長。所以,為了防止批評後的不平和不滿在孩子心中留下傷痕,父母隻有妥善善後,才能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父母在必須批評孩子的時候,就要合理地批評。而且在責備結束時,父母要伸出救援之手。例如,在責備之後幽默地說:“剛才批評了你,媽媽的喉嚨都幹了,快給媽媽倒一杯水!”這樣既能消除孩子心中的緊張,也會使孩子冷靜下來反省自己為什麼會惹父母發火。如孩子對父母的批評置之不理,說明孩子感情上的疙瘩在心中占很大的比重,因此,孩子就不能冷靜地反省自己被責備的原因,也就不會明白父母到底為什麼會發火。
當然,在孩子的反抗期,父母除了做好善後工作外,也必須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設法緩和自己的語言
為了避免發生正麵衝突,可利用第三者和寫信、寫日記等方法,用語言使之緩和下來,說“你的心情我理解”,表示理解對方的感情。
2.不要用指責或命令的口氣
創造一種首先尊重對方,接納對方,同時對方也能接納自己的氣氛。不是用指責、命令的口氣,而是用建議或商量的口氣說,如果對方頂嘴,就耐心聽完對方的所有辯解。
3.創造有利於孩子接受的氣氛
先減輕孩子的精神壓力,孩子心裏自然就有了聽取批評的準備,然後對孩子說:“無論如何你讓我說兩句話。”父母一開始就創造出讓孩子聽的氣氛,這樣即使稍有些刺激的勸告,孩子也能聽得進去。此外,父母還可以以期待和信賴的口氣對孩子說:“你一定能行。”父母可以用促使孩子行動的話,根據其過錯的程度靈活地勸告孩子。
4.告訴孩子“父母很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