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寶寶吃藥,你都做對了?
健康樂園
作者:冀連梅
養育寶寶的過程中,家長們恨不得都自學成材,成為用藥高手,但有時,寶寶並不需要用藥。有時,寶寶需要的不是你提供的藥……這些濫用、錯用藥物的事兒,你犯過嗎?
誤區一:寶寶感冒了.趕緊用藥緩解症狀
歐美等國都不推薦給2歲以下的兒童使用感冒藥。因為:
幼兒感冒90%以上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性感冒是可以自愈的,通常5—7天左右病毒就能被身體清除,無需藥物,也沒有有效的抗病毒藥物。當然,感冒伴隨的流鼻涕、咳嗽等症狀可能會持續2—3周左右,通常推薦多喝水,多休息,調節室內的溫濕度保證寶寶體感舒適,無需額外使用感冒藥。
感冒藥在兒童身上做的研究很少,無法保證用藥安全。兒童不是縮小版的成人,兒童的肝腎等重要器官還沒發育成熟,藥物在兒童體內的代謝排泄情況也與成人不同,根據成人用藥劑量推算兒童劑量是不科學的。
兒童感冒藥多是複方製劑,含有抗過敏的撲爾敏、緩解鼻充血的偽麻黃堿等成分,不同藥廠可能會生產含相同成分的複方感冒藥,但藥物的商品名並不相同,容易發生重複用藥導致過量中毒的情況,一旦過量會危及生命。
基於以上3個原因,國外現在已經把不推薦使用複方感冒藥的年齡提高到了4歲,甚至6歲。但這並不是說,寶寶感冒了,什麼情況下都不需要用藥,等1周自然就會好。如果感冒發燒腋下溫度超過38.5℃,就推薦使用退燒藥退燒,這主要是為了緩解發燒給人帶來的不舒服,同時也是預防可能因高燒引起的高熱驚厥。如果是合並了細菌等病原體的感染,還是需要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藥物進行治療的。
誤區二:抗生素不用和少用
我們通常說抗生素不能濫用,強調的是濫用,因為濫用可能造成細菌對抗生素耐藥。強調濫用是指沒有患細菌性疾病的時候,去使用抗生素。但也不能走入另一個誤區,覺得抗生素很可怕,要少用抗生素,用兩天病好了,就趕快停掉。
致病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的過程在醫學上叫做“壓力抵抗”,在致病菌被清剿前過早停用抗生素,相當於給致病菌留下機會變異反彈,從而使得抗生素對它不再具有殺傷性。
抗生素去對抗細菌性疾病,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通常不是一兩次劑量就能起效的,常規起效大概需要一到兩天的時間,起效之後,它還需要持續地抵製這個細菌,大概需要3—5天的時間。對於身體不同部位的細菌感染,可能需要的治療時間更長。
如果隻是吃了一兩天,發現起作用了,就停用抗生素,這個時候有的細菌可能隻是被抑製並沒有被殺死。在停藥的過程中,它剛好就獲得了更強的變異能力,產生了耐藥菌株。你下次再用抗生素的時候,這個抗生素對它就不起作用了。所以,你的疾病不僅沒治好,可能還會讓你的病變得更嚴重。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一旦使用了抗生素,就一定要遵醫囑足量、足療程地去使用。
誤區三:用中藥更安全
西藥通常有明確的臨床試驗,在藥品的說明書裏會注明,這個有什麼樣的禁忌症,有什麼樣的不良反應。說明書裏這些條款,可能會讓有些父母覺得,西藥太不安全了。於是選擇些中藥,因為中藥的說明書裏寫著:不良反應尚不明確。
但實際上,尚不明確,不代表著它沒有副作用,隻是說它沒有相應的臨床試驗,沒有收集到臨床的數據,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