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轉VS反轉”之專家篇
科學·視點
作者:薇安
2012年9月,法國開展的小白鼠食用轉基因玉米試驗發現,這批被轉基因玉米喂養近兩年的小白鼠,普遍患上腫瘤並有多器官衰竭的症狀,半數以上實驗鼠提前死亡。這一結論在全球引起風波,法國國家衛生安全署、生物技術最高委員會和歐洲食品安全局隨後對這一研究展開調查,結果均認為,該研究存在諸多不足,不能作為評估轉基因玉米健康風險的有效依據。風波未定,但關於轉基因的話題此後卻持續引發全球關注。
2013年6月,我國農業部在不到20天的時間裏,“閃電”式批準發放了3個轉基因大豆進口安全證書,轉基因再次被推到公眾輿論的風口浪尖。我們應該對轉基因持什麼樣的態度?麵對轉基因,我們該何去何從?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各路專家學者們如何看待轉基因。
袁隆平:研究要積極,應用需慎重
我國著名科學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認為:對於轉基因作物,不能一概而論。轉基因肯定是一個發展方向。但是現在搞的轉基因多半是抗病、抗蟲的轉基因,其中有一種叫“毒蛋白”(BPG)。蟲吃了毒蛋白就會死,人們就會害怕——這個毒蛋白,蟲吃了會死,人吃了會不會有害處?盡管有許多試驗宣稱對人體無害,但是有心理的排斥總是難免。因此國家對轉基因技術的研發和投放生產非常慎重。他還說道:轉基因食品至少要經過兩代人的試驗,才能知道它是否真正安全。”
雖然我國雜交水稻技術目前在國際上領先,但如果不加強分子育種技術研究,短則五年、長則十年,我國的雜交水稻技術就要落後國際水平了。他強調,轉基因水稻的試驗要做,不能說有人擔心,就停滯不前。
袁隆平說,抗蟲性轉基因水稻可以從昆蟲等小動物中做試驗,但不能放開做人體方麵的試驗。對於抗蟲性轉基因水稻的推廣要特別慎重,要做好係統的安全評價。他表示:“願第一個報名,做抗蟲性轉基因水稻的試驗者”。
饒毅:理性對待,防止極端傾向泛濫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談道:大眾對轉基因動植物持謹慎的態度,對新技術和新產品要求高、要求嚴,很自然、合理。但是,盲目過激批判轉基因動植物,甚至以無依據的說法和謠言壓製我國研究轉基因動植物,甚至妖魔化相關科研人員,卻是令人擔憂的問題。
我國激烈反對轉基因的結果,隻能是減慢我國新興的技術開發。在我們本來不領先的情況下,減慢技術發展無異於產業自殺。坊間還有一種貌似公允、實為謬誤的說法:轉基因食物現在沒有危害,但是不能保證幾百年後、幾代人以後沒有危害。按照這種邏輯,計算機、手機之類新產品應該禁用。事實上,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常用物品,並沒有人去證明——也根本無法證明——它們“幾百年以後無害”。
在生物技術產業還從來沒有在中國起飛的情況下,幼稚地打擊中國轉基因技術的應用,會損害中國生物產業、阻礙經濟發展、也不利於人民健康。如果中國不自主研發轉基因的經濟作物,最後必將完全依賴西方。
在經濟發展但人民生活還有待改善的時候,對於亟需應用的新技術,人們應該理性對待,防止極端傾向泛濫。目前,尚未發現轉基因技術帶來最初危言聳聽者所預言的可怕後果。激烈反對轉基因的結果,隻能是減慢我國新興的技術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