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性教育是孩子的必修課(1 / 3)

性教育是發展教育,也是終身教育,它是需要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緊密結合才能完成的教育。

在中國,性教育是一個千古難題,並且讓許多父母與教師陷入尷尬的境地。

據大河網2009年12月24日報道,河南省某縣小學六年級學生娟娟(化名),進考場時突然臨產,生下一健康女嬰,事發後,該校校長在向記者介紹情況時,不住地搖頭、歎息,顯得很無奈。據娟娟的母親介紹,娟娟產下的女嬰是其男朋友的,被其男朋友家抱走了。當地的習俗是:女兒生產後,孩子不滿月女兒不能回娘家,娟娟現如今在鄰村租了一間房子,正在養身體。“不上學,我就活不下去,我要好好學習考大學。”娟娟的母親說,每次去看娟娟,娟娟都是這樣哭著求她。

2001年1月10日《中國婦女報》報道,北京五中的學生自己設計實施的一項調查發現,在對739名中學生的調查中,48.8%的學生認可婚前性行為。其中有9.9%的學生認為,一見鍾情就可以發生性行為,甚至有2.5%的學生認為:“隻要給好處,就可以發生性行為。”

也許,醫生的評論更具有權威性。2000年4月29日《文彙報》發表了一篇新華社的稿件,題為《婚前性行為呈低齡化趨勢》。

記者寫道:

中學生性教育問題日益突出。記者從北京市婦產醫院了解到,青少年婚前性行為出現低齡化趨勢,造成少女未婚先孕的主要原因是對性知識缺乏了解。

記者調查發現,懷孕而接受人工流產、中期引產手術、宮外孕手術的未婚少女逐年增加,最小的年齡僅13歲,患宮外孕的少女平均每月一例。大多數未婚少女缺少避孕乃至懷孕的相關知識。有的中學生停經數月卻不知是懷孕,有的甚至將腹中已經明顯出現的胎動誤認為是腸痙攣。結果導致承受巨大痛苦的手術,嚴重損害身心健康。

當前學校開展的青春期教育仍然處在一個教育的盲點。不少中學生對記者說:“老師講生理衛生課,連她自己臉都紅,就讓我們自己看。”

我們為什麼要關注青春期的性教育?

我曾多次呼籲,中國的性教育嚴重滯後,是一個重大失誤。

2004年,我與張引墨女士合作,出版了《藏在書包裏的玫瑰》一書,其中對13位發生過性交關係的中學生的深度訪談,尤其是5個數據引發了社會的強烈關注:

在發生性關係的學生中,半數以上是師生公認的好學生;

在發生性關係的學生中,1/3來自重點中學甚至是聲名顯赫的學校;

他們初次發生性行為時100%不用安全套;

他們有過性行為的事實,父母與老師100%不知道;

他們對學校與家庭的性教育100%不滿意。

不僅僅如此。有些男女青少年在稀裏糊塗發生性關係之後,後悔莫及。直到考入大學之後,有些女生還是萬分自卑,說已經那樣了,再去做“雞”(指賣淫)也無所謂了。

我曾與著名作家畢淑敏談過以上事實,她用四個字表達自己的感受:“滴血之感”。我想,這是青春的生命在滴血!是父母與教師的愛心在滴血!

其實,早在20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就鄭重提出,應當在男孩子首次遺精之前,在女孩子來初潮之前,將性的知識教給他們。應當說,這是一個科學的建議。可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至今未在中國成為現實。

孩子的成長是不能等待的。

《中國青年報》冰點專欄2004年6月曾以《最失敗的教育》為題,專門分析性教育的現狀與出路。這裏,我們且不論中國的性教育是不是“最失敗的教育”,而是說中國的性教育特別是青春期性教育,已經麵臨尖銳而嚴峻的挑戰,必須高度重視和大力改進。

性教育是一個終身教育的過程。

相當一些人認為,中國國情與西方不同,不適合公開談論性問題。人們說,我們一代代中國人沒受過什麼性教育,不也照樣結婚生孩子嘛。其實,這個觀點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過去的時代是性信息封閉的時代,未受性教育也隻能稀裏糊塗生活,雖然愛情婚姻質量低得驚人。而今天,早已進入性信息開放的時代,甚至進入一個充滿性誘惑的社會,不接受良好而係統的性教育,青少年怎麼從容應對呢?

我們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從青少年的實際出發,進行科學有序的性教育。在這方麵,同為亞洲國家的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已經走到了前麵,作出了有益的嚐試。

2000年3月22日《文彙報》發表文章《科學的青春期教育更有利於青少年成長》。該文報道說: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的跟蹤研究選擇在上海、北京、廣州、武漢4大城市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科學、開放化的青春期教育更有利於青少年一代的成長。

統計數據顯示,現代青少年對性方麵問題的關注程度大幅度上升,就女生而言,“想和異性交往”的峰值由10年前的14~16歲下降為12~14歲,但其交往的目的已從單純意義上的“談朋友”轉變為更具有社會化意義的交往需要:10年前,22%的女生表示和男生接觸是因為他們有力量、能提供幫助,如今這一比例卻下降為13%,更多的女生表示接觸是為了學習社交技巧(占20%)、獲得新知識(占12%)。在對待男女關係問題態度更為理性化的前提下,29%的女生坦言有親密的異性朋友,19%的人表示有過與男生的單獨約會,分別上升了14%和9%。

對文字上的相關描寫有性衝動和想模仿的比例分別從34%、26%下降為25%和20%;同時,有性夢幻體驗的比例也從28%下降為11%。這表明傳媒開放後,青少年的性成熟雖然提前,但性衝動卻趨於平緩。與此相對應,青少年敢於表露特別喜歡的異性的比例從25%上升為40%,認為性“光明磊落、人皆有之、純潔快樂”的比例上升為75%。

綜上所述,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是刻不容緩的。問題是,性健康教育應當怎樣進行?性健康教育應當包含什麼內容?

如何在中國推行科學的、係統的、開放的性教育,我的教育建議是:

父母和教師首先要接受性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是一個內容豐富而嚴密的體係,至少包括性知識(包括性別知識)、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性美學等內容。換句話說,性教育絕非隻是知識性的,更不僅僅是技術性的,而首先是一種現代的人生理念教育,一種現代的價值觀教育,一種高尚的情感教育。因此,父母在家庭中,教師在學校裏,都應該給孩子樹立現代的情感觀念,讓孩子懂得愛的偉大、美好、珍貴。

性健康教育是一個終身教育過程。作為循序漸進的設計,可在小學二、三年級開設性教育課,主要講解性的生理知識,讓孩子懂得自己是怎樣來的、自己的身體結構是怎麼樣的;到小學高年級或初中,重點向學生講解性心理與性道德;到高中和大學,則以講解性道德、性法律和性美學為主,讓學生深刻了解愛情與婚姻。家庭教育也要借鑒這樣的步驟和方法。

性健康教育是神聖的、科學的,也是浪漫的。在中學和大學,可在優美的環境裏,朗誦讚美愛情的詩歌、散文,講述古今中外的愛情故事,討論什麼是真正的愛情。同時,為滿足青少年與異性接觸的合理需求,緩解其焦躁的情感狀態,可經常組織一些舞會、體育比賽、野營等活動。家庭教育應發揮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和愛的熏陶。

別做“鴕鳥”父母。

有的父母認為,對孩子提出的性問題,最好什麼也不說,沉默或者打岔才是最好的辦法。一位母親說:“我自己總相信孩子長大以後就什麼都懂了。我父母從來都沒有直接給我講過性知識,這倒不是因為他們保守,而是覺得沒有必要。水到渠成嘛,性知識並不是非‘啟齒’不可。我不就這樣過來了?我也不準備對自己的孩子說什麼。”

這樣的態度,實際上就是一種“鴕鳥”式的教育,即當孩子提出問題以後,父母往往保持沉默,或者回避問題。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希望對孩子的提問保持沉默,在他們看來,對孩子講多了性知識肯定不是什麼好事,認為那是有意“惹”他們。但這樣閉口不談性,往往會使孩子覺得,性是不能談論的問題,是醜陋的事情,從而形成對性持否定態度的價值觀念。

漸漸地,孩子也會不再向父母提出性問題。他們會認為大人根本不想談這方麵的問題,而且,他們會感到性是應該禁忌的話題。親子之間越是回避性話題和交流,孩子就越會覺得那是一件不該啟齒的事,但是他們的興趣卻與日俱增。一些性問題成了他們比較感興趣的事情,他們也會覺得性越來越神秘。

一個男孩的母親對此深有體會:

兒子剛升上小學五年級,很好問,提的問題經常涉及到性知識,令我和他爸都很難堪。我們曾密謀如何對付這難題,但我們兩人分歧很大。他爸認為兒子年紀還小,能搪塞就搪塞過去,等他長大了自然會曉得。可兒子偏對其中的“疑點”發問不止,就連我洗澡,他也敲門想跑進來看個究竟。在兒子麵前,我和他爸小心翼翼地生活著,真害怕露出“性”的蛛絲馬跡。我們活得很累,擔心尤甚,害怕因為我們的反常舉動,讓兒子對女性產生神秘感,這同樣不是件好事情。

一次看電視時。兒子又發問了:“‘蘇菲’派什麼用?”我就胡扯一通:“這是女性的曲線,你看,這很美。”兒子聽後哧哧地笑道:“這是女人的衛生巾,男孩子有什麼不知道的?”這時他爸把我叫到一旁,很緊張地說:“我們越遮掩,他越感興趣,還不如趁早告訴他,免得他走入歧途。”

麵對孩子的性疑問,我的教育建議是:

不欺騙孩子。許多父母仍然對性的問題比較保守,喜歡以“謊言”回答孩子的提問。大多數孩子在受了欺騙之後,隨著他們年齡的增加,慢慢會識破成年人的謊言,但成年人的做法卻有可能讓他們也變得虛偽、不誠實,同時也會讓他們感到,在性的問題上是不能說真話的。另外,成年人一些不恰當的玩笑,也會使孩子對性知識有誤解,這需要父母特別注意。

如實回答。當孩子向你提問時,盡量如實回答,不要遮遮掩掩。如果當孩子向您提的問題,對您來說是陌生的,甚至您自己也存在疑問,遇到這樣的情況,不必緊張,隻要把自己的真實情況告訴孩子就行。例如,可以對孩子說:“這個問題媽媽也沒有弄懂,不如我們倆一起去查查資料吧。”

準備一本性知識的書。家中如果有一個青春期的孩子(10~20歲),一般都需要準備一本性知識的書。當然,要盡量選擇專家寫的較為權威的小冊子。這樣,當父母無力回答性問題時,可從容地讓孩子看書。

科學地回答孩子的性提問。

性,在人們的心目中,往往是非常難以啟齒的問題。

父母在兒童性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人無法替代的。如果孩子向您提出問題,您會怎麼辦呢?

您的孩子是否曾經問過您:

我是從哪裏生出來的?

為什麼爸爸站著尿尿,媽媽卻坐著尿尿?

性病是怎麼回事?

什麼是強暴?

憑什麼班級裏的女生可以有時候不上體育課?

安爾樂是幹什麼用的?

為什麼爸爸媽媽可以睡在一起,而我卻要自己睡一個房間?

失身是怎麼回事?

您是否曾經:

吃驚:良好的家教卻培養出如此“下流”的孩子。

震怒:大聲嗬斥孩子學習不上進,偏偏想這些亂七八糟的問題。

尷尬:不知道該怎麼辦,隻好麵紅耳赤地對孩子說:“等你長大了就會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