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文字有關或無關的感動
墨中白
初知韓昌盛,是通過他發在《讀者·原創》上的美文。那時,昌盛已是讀者的簽約作家了。
《讀者·原創》也是我喜愛的一本雜誌,也許因為昌盛居住的鄉村離我生活小鎮很近的原故吧,所以在品讀美文時,就不由多留意下他的文章,在昌盛的文章裏,我時常會看到自己生活過的村莊。盡管我們離得不算太遠,但昌盛生活在安徽,我居住在江蘇。我知道,之所以在昌盛的文章裏看到我的村莊,可能是因為在遠古時代,昌盛和我生活的地方原本同屬泗州府吧。其實,這隻是表麵的一個地域符號。真正讓我走近昌盛的,還是因為他文章裏流露出來的感動。
生活中,我是個容易感動的人,也是個喜歡被感動的人。我總認為寫作者,每寫一篇文章,除要捧出心來創作外,最重要的是碼出來的漢字要流淌出心靈的溫馨。竊以為,文,雖不一定非要去感動更多人心靈,但至少要感動自己。今人欣慰的是,這一點,昌盛做得很好。我想他不但感動了自己,也感動了他的讀者。至少,在讀昌盛的文章,我總會湧出太多的感動,讓我想起,童年的村莊,少年的學校,青年的苦澀……《飄揚的床單》中無助痛苦的茂延叔,還有那些心地善良的眾鄉鄰。是的,正如作者寫的:“屋後的槐花香了,家家戶戶都把床單洗了,說出出水就收起來留媳婦用。我和夥伴們第一次走遍了全村的角落,因為掛在繩上的床單,散發出的肥皂味比槐花還香。”質樸的文字裏溢滿鄉裏鄉親的互助親情,生活中,有什麼香味比人情味還香濃的呢?
後來,又讀昌盛在《百花園》接連刊發的《修路》、《張大民蓋房子》、《村長家的廣播》等一係列描寫農村的小小說,我對昌盛的印象更加深刻了。從側麵了解到,昌盛是在泗縣大楊中學教書,大楊鄉,我沒有去過,但是離大楊不遠的瓦坊,我幾年前曾路過,那是一個比我老家還落後的地方。可能是深有同感吧,讀這些文章,我看到了另一個韓昌盛,除了寫出讓人感動的文字外,他筆下的村幹部,更多給人以溫暖,在他們身上你能讀到周圍人的影子,有時感覺,那裏麵也有你自己。我相信,寫這些文章,昌盛是動了腦筋,下了功夫,捧出心來的。我更相信,生活中的韓昌盛也應該是個內心充滿感恩的人。雖沒見過他的人,僅僅從讀他的那麼多文字中,我就能感受到。一個人,特別是一個作家,隻有內心充滿感恩,他才能釋放出感動人心靈的文字來。
初見韓昌盛,是緣於我生活的小鎮,要舉辦梅花第四屆掰手節暨首節讀書節,其中有個梅花山筆會活動。於是我就想起離我很遠,卻又很近的韓昌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