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刀剪出個金獎來
1994年3月,《春天的故事》參加廣東省歌曲創作大賽的選拔,結果在深圳分賽區的初選就被刷下。王佑貴和蔣開儒兩位老兄憤憤不平,自我感覺自己的作品是個“寶”,不甘心就此為止。他們找到廣東省青聯常委又是這次比賽評委的葉旭全。作為本次評委的葉旭全,有直接推薦作品入選省賽區的資格,而且葉旭全時任廣東省東深供水管理局副局長,是“儒官”不說,還有一個業餘歌詞作家的美名,讓葉旭全這個高手看看,還有沒有救。葉旭全聽了他們的說詞,看了初稿,考慮良久後,他對歌詞做了一些修改。他後來回憶說,他“剪了三刀”。一是精簡結構,就是把原歌詞的三段改成兩段,將曆史性的兩個時刻凸顯出來。二是擴大視野,讓歌曲跳出唱深圳而唱全國,比如:將原歌詞“啊,深圳深圳,你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剪了,貼上“中國,中國,你邁開了氣壯山河的新步伐”,這樣就放在全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和大好形勢中,磅礴氣勢就有了;將原歌詞“崛起一座城”剪了,貼上“崛起座座城”。三是將原歌詞中一些政治上容易引起歧義的詞語,用了擬人、比喻的手法。比如,將原歌詞中“在南中國的海邊寫下宣言”剪了,貼上“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中國是一個整體,人為的分為“南中國”“北中國”肯定要引起歧義。又比如,原歌詞中用“你掙脫一窮二白的鐵鎖鏈,走進了乍暖還寒的春天”來描述當時的改革開放的態勢,但“鐵鎖鏈”“乍暖還寒”等詞很容易使人產生歧義,引起錯誤的聯想,於是葉旭全毫不猶豫全剪了,貼上“你展開了一幅百年的新畫卷,捧出萬紫千紅的春天”。葉旭全最為得意的是用“一位老人”“畫了一個圈”來形容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點了主題。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當時參賽的多數評委認為,用“畫了一個圈”和“一位老人”這樣通俗的語句來寫改革開放、寫國家領導人不夠嚴肅,不能選用。但好在另有兩位評委卻堅持,群眾歌曲需要的正是這種通俗有生活氣息的東西,是真正的百姓心聲。在兩位評委的據理力爭之下,其他評委也轉變了看法,最後這首歌在這次廣東青春歌曲創作大賽上被評為金獎。
聽說拍改革開放,八方支持
《春天的故事》獲獎了,這讓葉旭全三人很受鼓舞,他們有了一個更大膽的想法,就是讓《春天的故事》走得更遠、走向全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MTV在中國還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剛剛起步,拍攝一部MTV至少也要10多萬元,葉旭全三人合起來也拿不出這麼多的錢。關鍵時刻,葉旭全想起他家鄉東莞一個富裕起來的雷姓同學。他立即啟程直奔家鄉東莞,找到那個同學。事情出乎葉旭全預料,老板同學聽了歌,聽了葉旭全要錢的意思,葉旭全準備了一堆的道理還沒怎麼充分發揮,同學就說:“沒有鄧小平,就沒有改革開放,我也不可能從一個機修工變成擁有電梯廠的老板!”當場拿出15萬元支持拍攝。後來也沒有要求任何回報。
有了經費,還需有好的演唱者、導演、策劃,他們瞄上了當時剛拍過《長城長》MTV的董文華。董文華的演唱,素以抒情細膩、表達豐富、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著稱,她的歌音質純淨、音色甜美,融通俗、民族和美聲於一體。這首歌請董文華來演唱最合適不過了。《長城長》MTV的導演是演員張國立,策劃是中央電視台的孟欣,董文華理所當然地推薦了他們兩位。難得的是,這三位都表示無償服務。於是張國立親力親為,隻帶了一個助手,自己又當導演又當拍攝;孟欣策劃也毫不含糊,兩次南下,每天都工作到淩晨。他們一行到深圳小梅沙、深南大道、世界之窗等標誌性的地方拍攝時,人家一看是來拍改革開放的MTV,連門票、場租都全免了。攝製組能省則省,群眾演員就在沙頭角小學找了一些孩子。MTV當中的第一個鏡頭是有人吹響了一把圓號,這把號是從深圳交響樂團借來的舊圓號。吹號的不是演員,是後來擔任過廣東省團省委副書記的張春生,他還將燈光、道具一並攬在身上。葉旭全、王佑貴則負責給大家買礦泉水、買盒飯、拉電線,當勤雜工。就這樣,一個星期時間,《春天的故事》MTV拍好了。這首被葉旭全稱為“屬於時代的、將政治和抒情結合得非常完美的歌曲”,就這樣隨著MTV的播出,走向了全國,走進了千家萬戶。
《春天的故事》手稿已被深圳博物館收藏,這份薄薄的手稿上一個個音符,一個個漢字,都凝聚著中國人民對鄧小平的深厚感情,也表達了人民對改革開放取得的成績的衷心讚美,它像一座豐碑永遠屹立在中國人民的心裏。○
責任編輯 馬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