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解開纏繞在一起的絲線時,是不能用力去拉的,因為你愈用力去拉,纏繞在一起的絲線必定會纏繞得更緊。人與人的交往也一樣,很多人隻知道“得理不饒人”、“火上加油”,卻不曉得“逢人隻說三分話”、“順風扯蓬、見好就收”的道理,結果關係纏繞糾結,常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是非對錯並沒有快樂來得重要。快樂的秘訣就是“退一步”,先向別人伸出友善的手。讓對方做“對”的人,並不代表你就“錯”了。因為,當一切都好轉後,你會發現你將獲得放下的平安,也會感到讓別人“對”的喜悅。由此,你也做“對”了。
丘吉爾在退出政壇後,有一次騎著一輛腳踏車在路上閑逛。這時,也有一位女士騎著腳踏車,從另一個方向急駛而來,由於煞車不住,最後竟撞到了丘吉爾。“你這個糟老頭到底會不會騎車?”這位女士惡人先告狀地破口大罵:“騎車不長眼睛嗎……”“對不起!對不起!我還不太會騎車。”丘吉爾對那位女士的惡行惡狀並不介意,隻是不斷地向對方道歉,“看來你已經學會很久了,對不對?”這位女士的氣立刻消了一半,再仔細一看,他竟然是偉大的首相,隻好羞愧地說道:“不……不……你知道嗎?我是半分鍾之前才學會的……教我騎的就是閣下。”有位智者曾說:“幾分容忍,幾分度量,終必能化幹戈為玉帛。”
曾有一對父子坐火車外出旅遊,途中有位查票員來檢查乘客的車票,父親因為找不到車票而受查票員怒言以對。事後,兒子就問父親,為什麼剛才不反目以對呢?父親說:“兒子,倘若這個人能忍受他自己的脾氣一輩子,為何我不能忍受他幾分鍾呢?”
“不說最後一句話,則可以避免紛爭”,這也是猶太人自己的座右銘。
阿仁·甘地是印度名人聖雄·甘地的孫子。在阿仁·甘地8歲那年,他跟隨祖父來到了南非,在當地一所小學讀書。由於甘地的膚色跟班上其他小朋友的膚色不同,班上的白人和黑人小朋友經常欺負他。小阿仁非常憤怒,於是他在心中暗暗發誓:我一定要鍛煉好身體“以牙還牙”,到時候讓你們知道我是誰。於是,他開始刻苦地鍛煉身體,準備將來報仇。聖雄·甘地得知阿仁·甘地的想法後,語重心長地對小阿仁說:“憤怒就像電流一樣,濫用會造成危害,而運用得當則成為有益的能源。與其受憤怒所左右,不如控製怒火,將其用在造福人類的事業上。”甘地的一番話,終於讓小阿仁消除了以暴製暴的錯誤想法。從此,阿仁·甘地知道了凡事要寬恕別人,並體現在其今後的工作和生活當中。善於寬容和忍讓是一種優秀的美德;是一種賢良的品質;是一種美好的世界觀;是智慧和善良的結晶。它決不是軟弱的表現,更不是窩囊的代名詞!它是一種強人的純潔的風範。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給孩子灌輸這種思想。培養孩子的這種美德,必須從小抓起。猶太人在這方麵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一、要教育孩子擺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讓他懂得他隻是家庭中的普通一員,不能給他特殊權利,對他嬌慣,無限度地滿足他的願望。
二、告訴孩子心中要有他人,不要總是以“我”為中心,一切隻想著自己。給孩子與同伴交往的機會,使之從中得到鍛煉。讓孩子在發生矛盾的後果中體味到隻有團結友愛、寬容謙讓,才能享受共同玩耍的快樂。
三、必要時讓孩子有一些吃虧讓步的經曆,以鍛煉孩子克製自己的能力。
四、多給孩子與同伴交往的機會,使之從中得到鍛煉。讓孩子在發生矛盾中體味到隻有寬容謙讓、團結友愛,才能享受到共同玩耍的快樂。
五、家庭成員間要友愛寬容,讓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個溫馨、和諧、友愛、寬容的家庭環境中,使其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逐步形成穩定的寬容忍讓的良好品質。
六、要教育孩子尊重和理解自己的長輩,體諒長輩的辛苦,珍惜長輩的勞動成果和對自己的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