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實效性。在對韓國國家利益的獲取上,樸槿惠政府尤為秉奉實效性原則。樸槿惠政府靈活選取外交支點的根本動力,在於有效獲取更多的政治、經濟及安全利益。以“亞投行”(AIIB)和“薩德”(THAAD)問題為例,在巨大的經濟利益吸引下,韓國最終還是“順應了全球性趨勢”⑧,宣布加入“亞投行”,關於這一決策,其政府發言人曾表示:“在主要歐洲國家決定加入後,我方的壓力減小了。為了國家利益,我們必須加入AIIB。隻有成為創始會員國,我們才能最大化地實現國家利益。”⑨而在“薩德”爭議中,韓國外交部同樣表示“會在國家利益最大化時表明立場。”⑩由此,韓國政府儼然扮演著立場“拍賣方”的角色,正在視美中俄三大國代表所舉起的“利益價碼”來決定是否“一錘定音”。
啟示
樸槿惠時代,韓國政府在“夾縫”外交實踐中巧妙選取了對美中俄三大國的外交支點,使韓國政府在東北亞外交舞台上占據主動,這種賦有濃厚非極端性、偏向性、靈活性和實效性色彩的“求衡”戰略彰顯出一定的外交美學屬性。中國應從該戰略中得到如下啟示:
其一,樸槿惠政府適時調整“夾縫”外交戰略緣於國內外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與製約,其中極為重要的因素是國家經濟利益的驅動,中俄兩國對韓國的經濟效能一旦喪失,韓國政府仍有可能為“國家利益最大化”而再度調整“夾縫”外交戰略。有鑒於此,樸槿惠政府的求衡外交模式在彰顯靈活性的同時,亦暴露出了不穩定性。事實上,樸槿惠政府近期一直在美中俄三大國間積極“打撈”外交實惠的行為已顯露出其真實的戰略意圖。
其二,中國政府近年對韓國的經濟投入總體上緩解了“天安號事件”後中國所麵臨的地緣政治壓力,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美國構築的“遏華”戰略體係。然而,韓國政府在戰略重心上偏向於美國的根本動因在於生存與安全問題,朝鮮當局近年外交與軍事行為的“模糊性”和“不規則性”實則助推了韓美關係的深化。由此,中韓關係能否獲得長足發展的關鍵,在於韓國安全隱憂的消解和朝鮮外交與軍事行為的“正常化”。
其三,樸槿惠執政以來的韓中關係雖發展迅速,卻仍存在“距離感”,這主要緣於韓國上下對中國的兩點疑慮。首先,中國崛起是否“曇花一現”,韓國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是否可靠,其次,是中國崛起過程中的國際角色問題—中國崛起究竟為韓國帶來更多的“公共產品”還是帶來更多的不穩定因素,欲打消這種長期存在的國際猜疑,需要中國政府和民眾“非灌輸式”、“淡赤化式”的宣傳努力所能實現。
(作者單位:內蒙古民族大學政法與曆史學院;本文係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東北亞地緣政治局勢新變化與中國的戰略應對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3AGJ003)
【注釋】
①參見韓國《中央日報》有關“夾縫生存”的報道或評論。[韓]金東振:《韓中國民矛盾是“成長之痛”,需用鼓勵和關懷去化解》,2008年9月17日;[韓]盧素英:《中國致力“軟實力”,韓國的現況呢》,2010年1月18日;[韓]劉智惠,柳成雲:《夾在美中俄之間的韓國應拋棄滿足所有人的念頭》,2014年4月16日;[韓]劉智慧:《樸總統:沒必要對夾在大國之間抱消極態度》,2015年4月1日;[韓]司空壹:《洞悉世界國家才能存活》,2015年4月6日。
②所謂“4D”,是指Defence(防禦)、Detect(探知)、Destruct(瓦解)和Destroy(破壞)。
③Jeon Han & Yoon Sojung, "President Park's U.S. trip upgrades Korea-U.S. economic cooperation", May 16, 2013.
④“韓中FTA能否成為韓經濟突破口”,[韓]《朝鮮日報》,2014年11月11日。
⑤“韓俄首腦舉行會談 商定為維護半島和平開展合作”,韓聯社,2013年11月13日電。
⑥“樸槿惠‘為發展韓朝關係會同朝鮮領導人會麵’”,[韓]《中央日報》,2012年11月6日。
⑦[韓]高貞愛:“韓國將逐漸依賴中國 但與美國安保關係核心並未發生變化”,[韓]《中央日報》,2015年3月26日。
⑧"S. Korea selects national interests by joining AIIB", Asia Pacific Daily, March 27, 2015.
⑨[韓]金元培,金瑉想:“韓國政府決定加入AIIB‘為了國家利益必須加入’”,[韓]《中央日報》,2015年3月27日。
⑩[韓]劉智惠:“外交部:在國家利益最大化時表明薩德立場”,[韓]《中央日報》,2015年3月20日。
責編 /豐家衛(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