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亦有道

善行民族風

作者:楊嶽鵬

做好事、行善舉,還有門道、規矩嗎?

之前我沒想過這問題。偶讀史書,看到兩個故事,方知善亦有道,並非臆斷。

一則是漂母贈飯。《史記·淮陰侯列傳》載,韓信落魄時在淮陰城下清江浦釣魚,正好有幾位老大娘在河邊漂洗絲棉。有位大娘見韓信饑餓,就送飯給他吃,連續幾十天,天天如此。受惠的韓信很感動,有一天對老大娘說:我將來定要重重報答於你。不料想,大娘聽了很生氣,說:大男人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我可憐而給你飯吃,難道是希圖你報答嗎?

顯然,贈飯的那位老大娘,施恩不圖報,品德高尚,令人欽敬。

另一則見於《史記·遊俠列傳》。說漢高祖當政時,好談仁義儒道的魯國土地上有戶姓朱的人家,卻以行俠仗義聞名於世,被朱家掩護、救活的豪傑之士有好幾百人,而受朱家恩惠的普通人,更是不可勝數。可是,朱家從不誇耀自己的能力,也不為施恩於人而沾沾自喜。相反,朱家對曾經接濟過的人總避而不見,生怕再讓他們碰到。他家救濟困乏都從窮人開始,家裏從不積攢餘財,穿的是破舊衣衫,吃飯隻有一樣菜,出門隻有一架牛車。朱家暗中保護過的季布將軍後來發達了,做了河東太守,直到身死,朱家人再沒有去見他。因此,函穀關以東的人無不伸長脖子盼著同朱家結交。

扶危濟困的朱家,不隻不要報答,而且關懷窮人,寧可自己節衣縮食、過苦日子,也要做好事、行善舉。朱家乃是名副其實的積善之家,其德行比給韓信送飯的漂母有過之而無不及。

兩則故事,盡顯善亦有道。此道的核心就在,行善不圖報,唯求獻愛心。漂母、朱家行善不染一絲世俗氣,有一顆難得的對人的同情心和救苦救難的仁愛心。這種施恩他人、博愛眾生的胸襟,令許多帝王將相、高士鴻儒望尖莫及。由其善亦有道似可推知——

那些做了一件好事、行了一樁善舉而汲汲要人回報的,甚至索要“錦旗”“好處費”的,距真正的善大抵還有八千裏之遙。

那些捐了一筆善款,或給孤兒院送寒衣、食物,卻又要拿個捐贈“證書”,以給自己揚名,把行善當生意來做的,也有違善之本意。

而逢年過節,帶一幫跟屁記者,給困難戶“送溫暖”的某些官員,拎上一桶油、送上一袋米麵,總要人家當麵“感謝”、“頌好”,又在媒體上大肆渲染,把行善當恩賜或“政績”來炫耀的,則是沽名釣譽之舉了。與其說他們施恩、行善,倒不如說他們作秀、貼金。

上善若水。真正的善,像春雨般潤物細無聲。南梁蕭繹《戒子篇》說,“施人慎勿念。”北宋王安石《吳學士轉官》詩曰,“好德樂善而無求。”都一個意思,善發乎內心,無欲無求,方為上善。

我這樣說善亦有道,並非貶低做好事、行善舉,多做一件好事、多行一樁善舉,對社會總有助益;我強調的著眼點在,行善須真誠,勿摻雜功利俗念,走向反麵而淪作偽善。

善亦有道。古之漂母、朱家的那份道德文化遺產,純潔、高致。願當下國人發揚光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