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瑞士銀行有多少秘密(1 / 3)

瑞士銀行有多少秘密

起底

“如果你不相信瑞士銀行家,那麼世界將會怎樣?”

這是007係列電影《黑日危機》裏詹姆斯·邦德的一句台詞。在電影中,詹姆斯·邦德隻相信兩個人,一個是他自己,另一個則是瑞士銀行家。這樣的美譽,經曆了整整三個世紀的考驗。直到今天,瑞士銀行將遭遇他建立幾百年以來最大的一次改變。

5月6日,美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法國總部宣布,包括瑞士和新加坡在內,47個國家當天簽署了一份宣言,同意銀行間自動共享與稅務相關的海外賬戶信息。這被解讀為:瑞士銀行整整延用了三個世紀的保密製度,被迫走向終結。苛刻的審查過程、嚴格的保密製度以及全世界富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除此之外,瑞士銀行究竟有多少秘密?

保密法為何誕生在瑞士

任你走遍整個瑞士,估計你也找不到一家名為“瑞士銀行”的地方。瑞士沒有一家銀行叫“瑞士銀行”,所謂“瑞士銀行”隻是對所有瑞士的銀行的統稱。瑞士最初由8家大銀行,經過多次合並重組,特別是1992年和1997年的兩次“聯姻”,大銀行僅存瑞銀集團(UBS)和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兩家。這兩家銀行雇員數占銀行雇員總數的52.7%,包攬了40%以上的國內信貸業務及近40%的地產抵押業務。

瑞士銀行的保密製度最初建立於16世紀。當時,隨著基督教加爾文教派的興起,大量受迫害的新教徒從法國和意大利逃到日內瓦,這些新教徒帶來了大量金錢,交給日內瓦銀行家打理。為了避免泄露他們的財政狀況,銀行家們逐步建立起了保密製度。

1933年,德國政府頒發法令,要求德國公民須交出自己在外國的資產。在瑞士,蓋世太保假扮成普通客戶,走進銀行,拿出一遝錢,對銀行職員說,將這筆錢存入某人賬戶(這些人都是遭到納粹懷疑的人)。如果錢能夠存入,則說明此人在瑞士銀行擁有賬號。蓋世太保回國後對儲戶施壓,錢由瑞士轉回德國。然而,那些使用匿名賬戶的客人,安全逃過了此劫。一年之內,有三個德國人因在瑞士銀行擁有銀行賬號而被處死,此後,瑞士加強了銀行的保密法。

1934年,瑞士當局頒布了聯邦銀行法,其中第47條明確規定:任何銀行職員,包括雇員、代理人、清算人、銀行委員會成員、監督員、法定審計機構人員都必須嚴格遵守保密原則,保守其與客戶財產狀況等有關機密。上述人員,包括引誘銀行職員泄露客戶和銀行信息的第三人,都將麵臨最低6個月到5年的監禁,以及最高5萬法郎的罰款。保密協定終身生效,不因為銀行職員離職、退休、解雇而失效。

不遜於歐洲王室的接班人選拔

瑞士銀行除了保密製度,還有一個關鍵特點是合夥人製。無論麵臨世界大戰,還是金融危機,世襲傳承的管理方式讓保密製度得以很好地運行。

以百達銀行為例。百達銀行實行扁平化的人事管理構架。因為私人銀行往往要服務好幾代人,核心要素之一就是要執行良好的保密製度,因此,保持非常低的員工流失率非常必要。公司在人事製度上鼓勵員工長期留在公司,不僅關注員工個人福利,還會為員工家庭提供全麵保障。

員工的穩定源自於百達銀行高管人員本身的穩定性。百達銀行由8個合夥人共同管理。208年前創始人家族中的三大家族至今仍在。8個合夥人有一定的年齡梯度,因此不會出現8個人同時退休的情況。每9年左右會有一個合夥人退休,新合夥人的傳承挑選製度像王室繼承。雖然是家族事業,但遠不是父親傳給子女這樣簡單。

如果一個合夥人要退休,其後代(遠親和近親)並不能直接繼承,而需要繼承人有其他公司的工作經驗,並且在45歲左右時進入百達工作,比如當普通的客戶經理五六年,觀察其表現。合夥人退休後,其他7個合夥人會組成評審委員會,在退休者家族候選人中選一個最合適的人。退休者本人不參與評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