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單品、微利,這三個互聯網產品特點,也是江小白的特點。放棄豪華包裝,采用玻璃磨砂瓶,裸瓶銷售。隻有一款小曲清香型的產品。以銷售量為衡量標準,毛利在30%左右(酒類毛利大多超過50%)。此外,在渠道上,江小白的渠道就如它的公司架構一樣扁平。
互聯網思維看上去很美,要在商業原生態中踐行卻不易。如果拿各種版本的互聯網思維完整表述作為尺子,去衡量自己的商業模式和經營管理,那必然會把自己帶到坑裏。小米作為一家運用了互聯網思維的公司,一樣解決不了芯片的問題。不同的企業,情況不一樣,有些行業可行,有些則不行。非要用互聯網思維改造所有企業,結果或許會適得其反。看看這些大佬們怎麼說的。
任正非:
別讓互聯網引起你們“發燒”
互聯網思維的浪潮狂野襲來,任正非卻保持著冷靜。任正非在華為的內部講話中提到,華為應該堅持走自己的路。他曾在內部對員工稱:“別讓互聯網引起你們‘發燒’。”這裏的“發燒”指的就是小米所引發的互聯網模式。任正非說:“別那麼互聯網衝動。有互聯網衝動的員工,應該踏踏實實的用互聯網的方式,優化內部供應交易的電子化,提高效率,及時、準確地運行。”
據悉,任正非曾在公司內部強調:“我們公司不要去炒作互聯網精神,應踏踏實實的去夯實基礎平台,讓端到端的實施過程透明化。比如,從供應鏈到代表處倉庫的端到端,可能短時期內實現全流程貫通;但從代表處倉庫到站點這個端到端,現在還存在問題,那就努力去改變。”
董明珠:
炒作味太重
對於互聯網思維,董明珠不止在一個場合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互聯網概念炒作味太重;互聯網營銷不等於互聯網思維;做好產品才是出路。
“互聯網並不屬於哪一個人。”董明珠認為,互聯網也隻是工具的一種,“那些將互聯網營銷拿來代表互聯網思想的人,是不對的。”她說,格力也一直在致力於互聯網平台的打造,但現在一些概念炒作味太重。“空調和家裏的電器不可能全部聯在一起,畢竟不是一個廠家生產的。事實上,10年前空調就能通過電話打開。但是回家打開空調能夠在1兩分鍾內達到降溫的目的,又何必去提前半小時打開浪費資源呢?”
趙曉樸:
我特別不想提互聯網思維
燃點白酒CEO趙曉撲認為,互聯網思維這個詞像是方中帶圓的白酒瓶子一樣,被人用爛了!懂行的不懂行的都能說出一番頭頭是道的理論,這太讓人厭惡了!除了可以誇誇其談的炫耀一番之外,還有什麼用呢?我做了功課,截止到今天,百度中關於“互聯網思維”這個詞的搜索結果已達到了13200000萬,這麼多人都聊過了,我就不再聊了。“逼是一樣的逼,一裝見高低”這是王朔的一句話,我最近常掛在嘴邊。
王健林:
不存在互聯網思維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2014冬季達沃斯論壇現場就熱議的“互聯網思維”提出自己的質疑。
“不存在互聯網思維,這是互聯網個別企業為自己貼金的一種說法。什麼叫互聯網思維?所謂的互聯網思維總起來講就是創新思維,創新思維不是互聯網公司才具有的,很多公司都具有創新思維,萬達做商業地產,從住宅地產到不動產,難道不是創新嗎?我們做文化領域難道不是創新嗎?同樣賣食品的,如果它能把它進一步創新起來,它也是一種創新精神,甚至連賣豬肉的雙彙到美國去並購,跨國去發展這也是創新思維。所以,我個人覺得提出互聯網思維的說法完全是互聯網企業為自己貼金。我覺得錯了,不要這麼說。隻能提企業的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應該所有企業,所有行業都應該追求的思維。如果僅僅說互聯網企業才有創新思維,那是對所有有創新精神企業的一種抹殺,我極大不讚成這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