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山領導人的啟示:領導人性格決定企業氣質(2 / 3)

晁蓋時代的梁山,不是最壞的,卻是最好的。相對於王倫和宋江時代的一人專權,晁蓋時代的梁山施行的更像是集體領導,拍板人自然是晁蓋,但很多主意大多出於吳用和公孫勝兩人,如果林衝有什麼建議,相信晁蓋也會盡可能采納。這在那個沒有民主的時代,胸襟往往決定一個領導班子的氛圍。晁蓋盡管在《水滸傳》中沒有顯赫的戰績,惟一一次領兵出戰,還被史文恭一箭射中麵門,甚至連吳用這樣的副手都敢對他冷笑,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如果沒有晁蓋,就沒有後來的梁山。這個寬厚的來自基層的首領有著一般黑社會老大難得的仁慈和胸懷,這是創業階段最需要的素質,這是他遠勝王倫之處,也是宋江不可能具備的品德。

王倫為求自保一味“封關鎖山”,宋江為培養自己的勢力不惜血本、不擇手段,隻有晁蓋,兢兢業業地以村幹部的樸實埋頭經營這這一片山林,至於能做多大,他似乎沒有明確的目標,他心裏的底線,就是要和石碣村聚義同生死共患難。這一階段,幾乎沒見梁山有什麼擾民的舉動,惟一的一次是在江州劫法場,那個殺紅了眼的李逵把無辜的平民“一斧頭一個,排頭兒砍將去”,但那時的李逵還不屬於梁山,他隻是宋江身邊的殺人機器,甚至可以說,李逵一直沒有把梁山當成自己的家,他從頭至尾隻是“公明哥哥”的家奴和打手。

正是因為晁蓋的敦厚和開門辦山,才給梁山進一步做大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對投奔的人來者不拒,一樣大塊吃肉、大秤分金,使得梁山在短時期內迅速積累了人脈和名頭。如果說晁蓋也有小心眼的表現,也隻有那麼一次,就是當楊雄和石秀等人來投時,喝叫“將這兩個與我斬訖報來!”據晁蓋自己說,是因為這三個鳥人偷雞摸狗的行徑敗壞了梁山的名目,不但不能收留,還要斬首避免授江湖中人以不仁不義的口實。但明眼人當然知道,真正讓晁蓋不爽乃至失態發怒的不是他們,是宋江。自從梁山和宋江拉手之後,一天都沒有消停過,大鬧清風寨,火燒瓦礫場,智取無為軍,每一次興兵,都搭進去無數百姓的性命,這是晁蓋所不願看到的,他尤其不願看到的,是宋江盡管沒坐第一把交椅,但事事處處已經儼然以梁山掌門人的身份發號施令,並且在外圍打著梁山的旗號籠絡人心、收買人馬,以致江湖上可以不知道梁山,但不能不知道宋江。這對晁蓋來說,是最大的潛在危機。

晁蓋畢竟是個厚道的村幹部出身,他知道如何委曲求全,也知道如何不損宋江在眾弟兄們麵前的尊嚴。事實上,自從智取生辰綱被宋江通風報信成功出逃之後,晁蓋等人已經欠了宋江一個天大的人情,這讓原本可以更灑脫一些的晁蓋一點都超脫不起來,正因為如此,晁蓋才排劉唐下山給宋江送去沉甸甸的金條,倘若宋江收了沉甸甸的金條,晁蓋心裏便可以不再沉甸甸地內疚,這是中國農民傳統的人情認知方式。沒有想到的是,恰恰是這一錠金條,讓宋江離梁山越走越近,乃至最後反客為主,鳩占鵲巢。每念及此,晁蓋一定悔青了腸子,尤其是宋江上了梁山之後,看著吳用和宋江勾勾搭搭的竊竊私語,晁蓋隻能躲到後山長籲短歎,更多的時候,這個膂力過人的漢子隻有和三阮兄弟把酒澆愁,故作瀟灑。

晁蓋自然是知道宋江的野心的,所以,才會在臨死前真正以寨主身份發了一道死令:誰活捉史文恭,才可做梁山之主。人之將死,其言也智。他當然不知道在他之後宋江會“請來”一個玉麒麟,但他知道,隻要他的臨終遺言生效,無論如何是輪不到宋江坐第一把交椅的。

為梁山長遠計,這是晁蓋能為他的梁山做出的最後一次犧牲:寧可把心胸狹窄、官報私仇之類微詞加諸自己身上,也要力保梁山不變色。骨子裏,晁蓋還是有著濃厚的俠義思想的,他既不願意接受宋江招安的建議,也不願擾民,他理想的梁山應該是“以忠義為主,全施恩於民”。你可以據此說晁蓋胸無大誌,但晁蓋的確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了。在他看來,惟一能夠繼承他的遺誌的,隻有林衝。他的臨終遺言後麵,其實是一種大智若愚,能夠和史文恭過招並有望戰勝之的,放眼整個梁山,隻有林衝一人,而能夠以德服人、且略有文采的,也隻有林衝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