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霞:不走尋常路的台繡品牌創始人
領袖
作者:侯耀晨
數年前,當慕名而來的外商要求貼牌出口時,“金台繡”創始人林霞斷然回絕,因此失去不少上門生意。
“為什麼有錢賺的事卻不願意做?”員工們曾為此深感困惑,但是作為台繡的第三代傳人、榮譽等身的林霞之所以如此堅守品牌底線,源自一段沉痛的往事:
台繡起源於台州沿海一帶,與我國的其他繡種同源而異流,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曆史。清未時期,台州刺繡結合了西方的抽紗技藝,漸漸形成了新的繡種——台繡,其經典產品是絲綢繡衣。上世紀九十年代,台州繡衣出口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上千萬的廠家有23個,從業女工有幾十萬人之多。但是,由於隨後的外貿萎縮等因素,多數曾以代工為生的繡廠最終歸於沉寂,林霞成為在“台州繡衣廠”尚處於鼎盛時期辭職創業的員工。
“如果我接受了貼牌出口,就是重走回頭路,台繡的傳承就可能在我手裏斷掉了!”林霞對《中國商人》表示: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台繡隻有將獨立的品牌意識、專注的設計研發精神和強大的產能相結合,其當代傳承才會有更加輝煌的前景。
我手繡我心
林霞是台州市椒江人,在她出生的上世紀60年代,中國經濟正處於最困難時期,像很多地區一樣,台州也在鬧饑荒。
“男人燒飯帶小孩,女人繡花掙現錢。”
這個段子曾經在台州一帶廣為流行,因為在困難年代男人靠種地無法養活家人,但是台繡給人們帶來改變命運的機會。
“當年,繡娘們就靠絲綢襯衣、貼珠羅長裙、手帕這些手工產品來掙錢養家。台繡采用雕鏤和刺繡相結合的手法,繡一件精美的連衣裙、襯衫、旗袍等,需要花費數月甚至一年時間。”
林霞介紹說,台繡的工藝原本就很複雜,後來經過不斷創新之後尤為精益求精,僅工針而言已發展出包括成雕、包、繞、抽、拉、鑲、拚等兩百多種針法。這其中,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繡娘們的智慧、心血和代代相傳的美學素養:
比如,“抽經緯”特指繡娘對麵料的一種獨特處理工藝,她們要根據設計好的圖案與花色,把相應局部麵料中的經緯抽出,然後飛針走錢編織成蕾絲狀的花紋;
“剪布底”則屬於一種“後期處理”,亦為台繡有別於蘇繡、湘繡、粵繡、蜀繡等國內四大名繡的又一項工藝創新。其操作過程是繡娘們在繡好的扣邊和圖案內,將布底剪掉,從而營造出成品花色更加引人注目的美感,這種雕鏤手法在國際市場倍受時尚消費者的迷戀。
生活在台繡的主產區,從小耳濡目染一件件美侖美奐的繡品在外婆、奶奶和媽媽的手裏大功告成,林霞深深癡迷於這種時間與智慧凝聚而成的手工藝術。
1979年,16歲的林霞惜別上海的水彩畫老師,應聘到台州繡衣廠設計科工作,從此與台繡產業的發展結下了不解之緣。
林霞進入台州繡衣廠時,適逢該廠快速發展時期,每年依靠規模化的出口為國家換回大量的外彙。這種以出口為導向、以量取勝的經營模式,決定了職工的分配體係:一線的繡娘拿計件工資,繡得越多,工資越高;而設計師們則要靠設計數量拿超產獎勵——誰設計的產品生產數量多,拿到的提成就越高。
但是,林霞不願靠拚命設計更多產品來拿提成,對於兒時就陶醉於台繡神奇美學世界的她來說——更多的工資是回報,而一種工藝的突破,一種花色的創新則是更大的回報。
台州繡衣廠的設計科,起初專為即將出口的成衣設計各種繡花圖案,林霞並不滿足於在原有圖案基礎上的簡單組合與變化,而是發揮自己水彩畫的專業功底,潛心琢磨各種新鮮花樣,以及為了實現新花色而要進行的工藝和技術創新。
數年鑽研之後,林霞意識到“圍繞台繡本身進行的設計”將會遇到一個巨大的局限:
首先是台繡起源於日常生活中的服飾穿戴,其日常衣著的實用性決定了台繡難以像四大名繡那樣走觀賞精品的路線;
其次,當時台繡設計師的創意範圍,是為已經設計好的成衣“錦上添花”,而時尚服飾的創意是一個整體的藝術——如果台繡的設計不能介入上遊服飾設計創意環節,不僅設計師發揮的空間有限,而且設計師的勞動就如同在給成衣廠家打工!
這個發現使林霞的內心無法安寧,她決心補上自己職業生涯中的短板。
1983年,林霞開始自學服裝設計和裁縫的工藝。她將台繡的美學理念融入服飾設計,在服裝設計的整體布局中,突出台繡的表現空間,這看上去小小的一步嚐試,卻為林霞帶來空前的創意優勢。
1986年,由林霞創意設計、融入了各種創新繡法製作完成的“抽珠繡繡衣”榮獲浙江省工藝美術創新一等獎和北京國際博覽會金獎,一時轟動了行業內外。
隨後,林霞設計的《美人魚全雕繡衣》、《盤絲帶繡衣》、《抽珠繡連衣裙》、《鑲喬其全雕繡時裝繡衣》、《繡花披巾》、《鳳來儀·幻彩披巾係列》等服裝服飾作品連年頻繁獲得國內外的各種大獎。
林霞由此成為一個因獨特的創意和靈感引領行業時尚的新銳設計師。此時,諸如“十大傑出青年”、“新長征突擊手”等各種社會榮譽也紛至遝來,林霞甚至成為團市委重點培養的對象,被通知到黨校學習。
但是,在空前的成就和榮譽麵前,林霞也在麵臨著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抉擇和內心的糾結:
彼時如日中天的台州繡衣廠的主營業務,主要是靠外貿推動的。一度時期,廠裏的工作重心都集中在外貿出口上,而出口服裝的款式、花色都由外商提供設計稿,繡衣廠基本淪為外貿公司的代工廠。此時已成為設計組組長的林霞,在這種巨大的落差中倍感焦慮——因為她設計的作品盡管屢獲大獎,但在這種出口導向的機製中無法轉化為規模化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