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色療篇——寶寶的色彩診室(1)(3 / 3)

一會兒,欣欣說:“媽媽,我睡不著。”坐在電腦前的媽媽沒好氣地說:“睡不著你也不要說話,滾一滾就好了。”“媽媽,你現在是什麼顏色的心情?”“媽媽現在是溫柔的心情。”媽媽調整了一下煩躁的心情,溫柔地說,“寶寶你快點睡啊。”

又一會兒,欣欣說:“媽媽,我……”“哎,說了不說話了,你怎麼還說?”“媽媽,你現在什麼顏色的心情?”“媽媽現在快要變成黑色心情了!”

“你說了不要黑色心情的!”“好,我不是說快要嘛,還沒呢。我現在是灰色心情了,等下要成黑色了。你要睡了,我才是五顏六色的。”欣欣這才沒聲音了。

後來,媽媽一會兒聽到欣欣起來喝了口水,一會兒聽到她滾啊滾。再一會兒,沒動靜了。回頭看,呼……欣欣終於睡著了。媽媽心裏的一塊石頭總算落了地。

從上麵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色彩也是有情緒的。同時,利用色彩,我們也可以調節情緒。

另外,不同年齡的人對於色彩常有不同喜好,嬰兒時期對於色彩的偏好是由於生理作用,隨著年齡的漸長,聯想作用便逐漸加大。如前所述,4~9歲的寶寶最愛紅色,9歲以上的寶寶最愛綠色。還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對色彩的喜好及感受性也大不相同,這在他們的繪畫和服裝上都可反映出來,比如:南歐和熱帶的人喜好鮮明的色彩,而北歐和寒帶的人喜好黯淡的色彩。

最後,人們對於顏色的感覺也受不同文化的影響。比如:在中國,紅色是吉祥色;在古羅馬,紅色代表火星和戰神,尤指古羅馬最偉大的天堂之主朱庇特;而在非洲,如尼日利亞,紅色則被認為是一種不吉利的顏色。又如:古埃及人把金色當作太陽神“瑞”的象征,金色代表太陽,因而被用作象征王權與神聖的事物;古希臘人視金色為不朽的名聲的象征。再如:基督教把藍色作為“天後”——室女星的象征,而古希臘與古羅馬人則認為藍色象征愛情之神維納斯。還有,綠色象征的事物經常是矛盾的,既象征嫉妒,又代表凱爾特的“祝福島”,神話傳說中,人死後靈魂可以穿過迷霧到達那裏棲息。

小活動:用色彩畫心情

活動目的:

(1)認識色彩是如何表現心情的,學會用色彩表現自己的心情。

(2)通過感受那些用色彩表現心情的畫家作品,走進畫家的世界,了解畫家的經曆,體會畫家的心情,認識畫家是如何用色彩表現心情的。

(3)體驗色彩表現情緒的心理,感受色彩(繪畫)表現作者內心的意義。

活動重點:學會感受繪畫作品中色彩給人帶來的情緒。

活動難點:感受不同的色彩帶來的不同的心理感受,嚐試用色彩表現自己的情緒。

活動準備:範畫、鉛畫紙、顏色等多種工具。

活動步驟:

(1)看一看,想一想。看一看寶寶自己的作品,想一想自己有沒有用色彩表達心情的經曆。同時看了寶寶的作品是否能夠猜測到這些色彩表現出寶寶當時怎樣的心情?

從寶寶的筆觸中,我們能感受到有的作品是快樂的、跳躍的,畫筆像在紙上跳舞,給人以陽光、鮮花、霓虹燈的感覺,看了比較愉悅;但有些作品的筆觸是交織成岔,繞圈,畫筆像在紙麵上憤怒地、煩躁地、漫無目的地踱來踱去,給人灰暗、沮喪、煩亂的感覺,看了有不愉悅感。

(2)給寶寶看蒙克的作品《呐喊》,闡述自己在欣賞這張作品時的感受:“蒙克是表現主義畫家,他注重用筆觸、色彩、造型直接表現畫家情緒。畫麵中紅色扭動的晚霞、深色的行人後背、病態的人物膚色以及誇張的人物神態,無不給人以壓抑、痛苦、恐怖的感覺。”

接著,掛出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星空》等):

說一說:讓寶寶評價這些作品,揣摩梵高當時是以怎樣的心情畫畫的。讓寶寶在認識著名畫家的同時,感受如何用色彩表現心情。

看一看:把向日葵實物照片與梵高繪製的向日葵進行對照。讓寶寶認識誇張的、衝動的、強烈的色彩表現畫家抑鬱而又快爆發的心理:旋轉而扭曲的筆觸下的向日葵葉子猶如一團團烈火在他心頭燃燒。

畫一畫:先為寶寶播放電影《梵高傳》片段,看看畫家當時是怎樣繪製這幅作品的。隨後請寶寶用色彩臨摹梵高的《向日葵》。

媽媽們,懂一點治愈係色彩

李嘉媽媽有一對中加混血的寶寶,她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每個寶寶似乎都有自己無意識的色彩偏好,寶寶玩的24色橡皮泥、36色繪畫水筆,總有一兩種色彩早早需要“補倉”;給寶寶去童裝櫃台買衣服,款式再怎麼新穎可愛,售貨小姐也無法說服寶寶接受他“意料之外”的色彩。比如:李嘉媽媽的女兒,不喜歡紅橙色,連橙色的襪子也不肯穿,她喜歡的色彩,第一是綠色,第二是紫色,李嘉媽媽真是拿她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