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實踐篇——寶寶色彩感知覺的快樂養成法(1)(3 / 3)

三、印畫法

印畫的種類有手指點畫和不同材料工具的印畫。在活動中,寶寶可任意選用自己喜歡的顏色印出各種圖案。如爸爸媽媽可以引導寶寶用手指蘸上顏色點畫鴨子、蝌蚪、蝦、梅花,或者從土豆、藕、積木、樹葉等材料中任意選取一種或幾種材料,蘸上顏色裝飾衣服、毛巾、臉盆,不知不覺中培養寶寶運用色彩的能力。

印畫活動一:噴灑

先讓寶寶在白紙上覆蓋不同形狀的紙片,然後用裝有顏料水的噴霧器噴灑整張白紙,不同色彩交替噴灑到紙上,顏料相互混合就產生色調變化的效果,當寶寶揭開覆蓋在上麵的紙片,就顯現出留有空白的各種圖案,很有意思哦。

印畫活動二:海綿寶寶

活動目的

培養寶寶對色彩的敏感度,並鍛煉寶寶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活動準備

海綿、各色顏料、調色盤、繪圖紙等。

活動步驟

(1)先和寶寶一起合作剪2~3平方厘米的小海綿。

(2)將各色顏料調在調色盤中,讓寶寶選擇自己喜歡的色彩,並說出正確的色彩名稱,再適當加點水,注意不要調得太稀哦。

(3)讓寶寶用海綿輕輕地蘸取顏料,然後再輕輕地按在紙上,比如:按一朵小花、小草,一隻小狗、小貓。爸爸媽媽在旁邊引導,必要時可以提供一些協助,盡量讓寶寶自己動手。

(4)將印好的圖畫晾幹,然後在幹了的圖案上用蠟筆添畫,形成各種更生動的圖畫,不妨來試一試吧。

小建議:爸爸媽媽可以尋覓家中可用的素材,自己製作類似的材料,與寶寶一同體驗遊戲的樂趣。比如:海綿也可以用其他材料代替,比如包水果的網袋,將一頭係好,在裏麵塞進報紙或其他軟質物品,用來印畫,效果也是很好的。

色彩感知覺的美工活動養成法

一、繪畫法

寶寶年紀小,語言發展尚不夠完善,繪畫是他們能夠進行自我表達、與外界溝通的一種很好的方法。繪畫還有助於發展寶寶的思維、感知和觀察能力,以及寶寶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等美好情感的培養。

案例

4歲的小萱迷上了畫畫,已經創作了上百張畫,雖然這些作品看上去都很一般,卻記錄著她的成長過程。媽媽從沒想過讓她長大後成為畫家,隻是想讓她在五顏六色中感受到更多的快樂。因此,媽媽十分注重鼓勵和培養她對繪畫的興趣。現在,小萱每天都要得意地畫上幾張畫。媽媽也漸漸有了一些心得,說出來跟大家一起分享。

1.及時作出肯定的評價

記得小萱開始畫畫時,到處都是刺眼的色彩、古怪的形狀,媽媽十分費解,不知她表達的是什麼意思。但是,媽媽並沒有煩躁,而是認認真真地欣賞一番,然後耐心傾聽她要表達的內容。記得有一次,小萱畫了一幅畫,畫上是很多亂七八糟的線條,最後塗成了一個大黑疙瘩。真是奇怪,媽媽讓她講講畫的內容。小萱告訴媽媽:“黑疙瘩是一隻蜘蛛,吐了很多各種顏色的絲,蜘蛛正在等著蒼蠅和蚊子來,然後再爬過去把它們吃掉,為民除害。”媽媽聽了,不住地點頭,連連說道:“真棒!很有想法和創意!”小萱聽到媽媽的誇獎,又連著畫了好幾張畫,可帶勁了。媽媽沒想到認真的傾聽和簡單的誇獎竟有如此神奇的魅力。後來,在媽媽的鼓勵下,小萱從此愛上了畫畫。

2.細心觀察,體驗生活

媽媽認識到,讓寶寶用自己創造的符號表現對事物的認識,可以促進寶寶思維的發展。繪畫的內容源於生活,隻有多帶寶寶觀察大自然,讓他們親身體驗,寶寶才能描繪出生動、充滿情感的繪畫作品。如小萱愛玩滑板車,媽媽就讓她畫一張她玩滑板車的畫。起初她說自己隻會玩滑板車,不會畫滑板車,媽媽就和她一同玩滑板車,一同觀察,一同描述。很快,她畫出了《小萱玩滑板車》。又如,一次小萱生病好了後,媽媽就啟發她回憶醫院裏的病人、病床和掛在竿子上的藥袋以及輸液的針等物品,讓她畫一張畫。她也很快根據媽媽的點撥畫出了幾張病人在醫院病床上打點滴的畫。

3.借助圖畫書引導寶寶

小萱非常喜歡聽媽媽講故事,常常不厭其煩地聽一個故事。媽媽就利用故事,鼓勵小萱把故事畫出來。小萱3歲多的時候,媽媽給她講了《西遊記》的故事。結果,小萱就天天看,天天講,她也就天天畫了。直到有一天,小萱畫了一張《見鬼了》的圖畫,拿給媽媽看,隻見上麵幾隻狐狸邊走邊說話。媽媽一時看不明白,小萱告訴媽媽:“狐狸說,白骨洞裏的石頭變成人了,真是見鬼了。”於是媽媽就勢啟發她,可不可以把狐狸說的話——白骨洞裏的石頭也畫出來。她聽了,覺得有道理,就在狐狸的斜上方添上了白骨洞,看上去更完整了。於是,一幅鮮活生動的作品又完成了。

4.欣賞作品,激發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