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支油畫棒,就可以洞悉色彩三要素的秘密爸爸媽媽也可以試一試哦!
二、中國畫顏料,寶寶識色的好幫手
寶寶3~5歲時,媽媽幾乎都會問同樣的問題:“我的寶寶對色彩好像沒有感覺”?“他總是喜歡黑色或藍色”?“他不喜歡紅色、黃色,隻喜歡灰色”,或者“她就愛綠色,不管畫什麼,總是先用綠色”。總而言之,寶寶喜歡單一的色彩,或者少數幾種色彩。寶寶是真的對色彩沒有感覺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寶寶不是沒有感覺,而是很有感覺,而且有很健康的感覺。當我們麵對色彩時,第一個反應是你的眼睛是否舒適,這個選擇過程首先是由視覺開始的。寶寶的眼睛不知比成人嬌嫩多少倍,寶寶的視覺色彩靈敏程度又不知高出成人多少倍。當他們喜歡某種色彩時,首先就是視覺的愉悅,這是他的視覺選擇,並沒有更深層次的內容。許多寶寶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喜歡特別鮮豔強烈的色彩,而是喜歡比較寧靜柔和的色彩。他的眼睛長時間看寧靜柔和的色彩時,沒有不舒服的感覺。相比之下,那些濃烈的色彩會刺激他的視覺神經,給他們的視覺帶來一時的興奮感,接下來的是視覺的疲勞。所以,許多喜歡柔和安靜的顏色,甚至藍色、黑色等深色的寶寶,畫畫時就能坐得住,繪畫時間也較長。而喜歡橙、黃、紅、白等亮色的孩子,他們畫畫時,往往會用一些深色把這些亮色給覆蓋住,或者很快就畫完,再也不想畫了。實際上這不是寶寶對色彩不感興趣了,而是因為鮮豔的色彩在刺激著他的視覺,時間一長,就感覺不舒服了。這就是為什麼有的爸爸媽媽說“寶寶每次畫畫都特別快,1個多小時的課,15分鍾就跑出來了”的原因。這時,爸爸媽媽應該引導、協助寶寶尋找出又好看、對眼睛又舒服的色彩,寶寶一定會再繼續畫下去的。
那麼,對於3~5歲的寶寶,爸爸媽媽該怎樣引導他們進入色彩的世界呢?
爸爸媽媽應先多用母體文化中的色彩——中國畫顏料來引導寶寶進入色彩的世界,再逐漸導入其他文化、其他質感的色彩。中國寶寶是黑眼睛的,和藍眼睛的歐美寶寶在視覺基因上是完全不同的。如果隻照搬西方那一套,對寶寶進行色彩認知,而不研究中國寶寶的特點與文化背景,可能會對寶寶形成許多色彩障礙,從而滯後於歐美寶寶。
中國畫顏料與丙烯、油畫顏料,甚至水粉的濃豔都不同,更具有與水融和的天然特性,更加清新自然,如藤黃、朱砂等,都是明亮但又透明、柔和的色彩。與西方顏料的色彩和質感相比,就如同清醇的水與甜味濃厚的奶昔——如果寶寶先接受了奶昔,會形成濃厚的味覺和口感,就不會對水的清澈與天然味道再有任何感覺。同樣,視覺也是如此,一旦被濃稠和鮮亮所覆蓋,就難以對色彩的自然和變化有感覺。所以,順序一定要倒過來。首先,讓我們的黑眼睛先認識真實而天然的色彩,隨著認識的加強,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再讓他們去感受人造的各種色彩。這不僅符合色彩認知的科學過程,也符合寶寶的視覺成長規律。
案例:
3歲的榮兒的黑眼睛裏轉動著靈氣,握著毛筆的小手輕輕揮動幾下,就把黑色的墨甩出了大大小小的雨點。她發現了黑色中的變化,從而獲得了樂趣。3歲多的大番薯在黑色裏分辨著深和淺,竟然能說出黑加了水,就會變成“深灰”,太不可思議了。看看寶寶們的合作,他們能發現黑中的世界,有大海、河流、森林、怪獸和雲彩等。
壯壯、虯虯、雙乙、小E、蔚薇、王一個,最小的1歲5個月,最大的3歲8個月。他們在認為毛筆、宣紙、水是軟的外,還認為淺藍的水比深藍的水要柔軟,黃色比紅色要柔軟;他們能感覺到色彩的溫暖和寒冷,認為紅色比藍色要溫暖,讓“太陽”與“大海”碰撞在一起,他們能把小手放在涮筆水裏,告訴老師藍色的海水是冷的;他們能發現溫暖中的溫暖,把中國畫中的朱砂與水調和得那麼明亮透明;他們能發現寒冷之中的寒冷,把代表雪花的白泡沫撿來撒在畫上。
在老師的悉心引導之下,寶寶們加深了對色彩的認識。感覺的靈敏讓老師一次次心動,對這一雙雙黑眼睛更有愛心與信心。
在這裏,要指出家長們一個嚴重的認識誤區:不少爸爸媽媽認為讓寶寶認識最亮最濃的色彩,就是培養他的色彩感覺;認為寶寶的畫用了最濃最亮的色彩,就是有色彩感覺。對於3~5歲的寶寶,如果這樣引導,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那就是隻對鮮豔的顏色有反應,而感覺不到色彩之間的關係,更感覺不到同一色彩不同層次的微妙變化。久而久之,寶寶就會失去對色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三、讓寶寶與顏料零距離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