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紅孩子的管教技巧(2)(2 / 2)

以命令式口氣來說話,事實上隻是傳達指示的那一方可行,對方就不知是否能接受。孩子聽了母親的命令,也不能保證他完全能明白母親的意思。因此這種命令的方式,常常都會得到反效果。

為了讓孩子自然思考,像剛才那位母親一樣,以疑問句的方式誘導他思考,所得到的效果是非常令人滿意的。

假如父母不用強製的口吻,而用疑問的方式暗示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動手”,如此自然而然能為孩子所接受。

1不要壓抑孩子

當孩子沒有依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時,母親常會說出“你又不聽媽媽的話了。”這樣的話,說不定孩子暫時會服從,但是如果我們從智力的發展方麵來看,這種方式實在不太高明。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因為這是在父母的權威壓製下,而不是代表真實的理論。孩子遇到這種情形,隻會容忍卻學不到什麼。

換句話說,讓孩子反複地聽這一類的話,孩子就會變得一味遵照父母的話,不知道用腦力來思考。

2和孩子站在同等高度與他交談

“鄙視某人……”和“尊某人為師”這代表著待人處世所采取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這兩句話筆者是從某個小學老師口中聽來的。有時候孩子像是想說些什麼似地拉著老師的西裝褲,老師會彎下身體來問孩子,“有什麼事嗎?”就這樣,孩子附在老師耳旁,和老師同等高度時,好不容易才開口說話。

聽到這件事,一直認為老師做得好。前些時候筆者把一疊電視節目表抱在手上,而這個位置正好和孩子眼睛同等高度,當拿著這個節目表在街上行走時,立刻被一大群好奇的孩子所包圍。換句話說,孩子常常必須抬頭看著大人,總會令他覺得處在不利的地位。的確,有些孩子會因此而產生自卑感。

所以說剛才那位老師所采取的態度,我們應該就能很明白的了解到,這種去除不利條件而彎腰到和孩子同等高度,反而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說這種效果,就是以對等的立場來產生傳達關係,如此才能在平等的情況下,自由地思考,並擁有讓他發言的餘地。

3讓孩子來糾正父母的錯

回答孩子的質問,糾正他的錯誤,這當然是母親很重要的工作。多數母親常常隻站在教導的立場而這種態度不能說是很好的方法。為什麼呢?因為“母親的意思都是對的,而孩子的意思往往都是錯的。”由於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往往易使小孩變得很被動、消極。

為了不造成這種弊端,譬如在孩子麵前故意做錯,讓孩子糾正,這也是一種好方法。畢竟母親光是教孩子,並不是萬能的辦法,倘若母親故意犯錯,讓孩子來糾正,則一定會增強孩子的自信。

4將來應由孩子自己決定

父母親考慮孩子的將來,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然而大多數的人都有這樣的想法:“我要讓我的孩子當醫生。”“這個孩子,我以後要讓他成為政治家。”或者是“大學畢業後,我想讓他在某個公司上班。”等這一類的話,把孩子將來的出路和職業,連最細微的部分都已經考慮周全的人,豈不是也會碰到一些小小的問題嗎?

這是為什麼呢?比如父母親在孩子的麵前,無意間說:“假如要當個醫生,那就必須要有令人信賴的品格。”如此一來,往往會使孩子把父母親無意的言辭,當作他將來追求的理想。

結果在父母親的潛意識中,把所有的事都給孩子定標準,像是“做這個”、“不可和那樣的孩子玩”等等,如此地把孩子限定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這樣容易造成孩子的封閉性。

孩子對於將來所抱持的態度,有時候他會說:“我將來想當飛行員。”不一會兒他又說:“我要當文具店的老板。”他的欲望和理想可以說是瞬息萬變,然而這畢竟可看出他的能力已經開始萌芽,雖然是否能實現還是未知數。

因而,對於孩子將來的誌向,父母親亦盡量幫助他實現,不要光是把孩子限定在自己的原有理想中。

5適時指出孩子的錯處

最近的民主主義教育思潮,顯示父母及孩子之間的關係,已經趨於父母尊重孩子的傾向,而父母親都得詢問孩子的意見才去做。然而若論這種思潮的功過,對孩子智力進展情況來看,我們可以說這種思潮並不好。

孩子做錯事時,要讓他知道錯在什麼地方,要讓他自己去發現錯處,那的確有點困難。若是大人不知孩子錯的地方,而隻憑猜測就一味地去責罵他,那歸根結底不過是壓抑孩子的思緒。

所以直截了當地告訴他“你錯在什麼地方”,這樣才能使孩子認真地去思考為何犯錯。

因而,對於孩子犯錯時,雖然要避免憤怒地去責罵他,但也該適時地指出孩子的錯處,給他思考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