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是個複讀生,他的兩次高考經曆在外人看來頗有些傳奇色彩。第一次高考,劉磊超出重點本科線40多分,但這樣的成績還是讓他以兩分之差與他夢寐以求的清華大學失之交臂。為了一圓自己的清華夢,他毅然決定要複讀。那麼,在他做出這個決定時,劉磊的父母是怎樣的反應呢?讓我們來聽聽劉磊的話吧:
上清華,是我從小的夢想,可是在去年的高考中我卻十分遺憾的以兩分之差與清華園無緣。為了圓自己的夢,我決定再拚搏一次,就選擇了複讀。
當我把自己的決定說給家裏人聽的時候,他們都感到十分的驚訝。是的,以我高考的成績,除了清華,還有很多一流的大學供我選擇。如果決定複讀,那就意味著要放棄一切從頭再來。爸爸知道我的想法以後,與我詳談了一次。談話中,爸爸以一名教師的身份告訴我,複讀將會有很大風險。特別是像我這樣的高分考生,心裏的壓力將會更大,不一定會有升分的潛力。我知道父親是依據他多年帶高三畢業班的經驗來說這些話的。開始聽到他這麼說的時候,我還以為他要反對我複讀,可是沒想到他話鋒一轉,說了一段讓我永遠都無法忘記的話:“但是,作為你的父親。我知道你的夢想是什麼,也將全力支持你去追求自己的夢想。未來掌握在你自己手裏,該怎樣好好把握,你自己要想清楚。不管你做出什麼樣的決定,我和你媽媽都信任你,相信你會為自己的夢想而拚盡全力的。”爸爸的這一番話,讓我十分的感動。他的信任與支持成為我複讀歲月中學習的動力。
複讀的日子非常的辛苦,這種辛苦不是身體上的勞累,而是心靈上的疲乏。複讀的第一天,當我重新把課本打開,發現去年的筆記赫然在目時,忽然有股放棄的衝動,因為重複的日子太無聊了。但是想想自己的夢想,想想家裏人對自己的信任,我決定要堅持下去。在我們複讀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愛他,就送他去複讀,他可以走進夢想中的清華、北大;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複讀,他可能比上一次摔得還要慘,他可能失去的還有他的青春和朋友。”是啊,複讀的壓力是無法想像的,複讀的結果也充滿著不確定。如果你要選擇複讀,那就意味著你必須耐得住寂寞,當原來的同伴們都已經高高興興的進入大學的時候,你必須能心平氣和的靜下心來學習;你必須有足夠的毅力,當心中因無法承受而開始打退堂鼓的時候,你必須能堅定地告訴自己堅持才是勝利;你必須承受壓力,當考試成績不理想但高考又日益臨近的時候,你必須能化壓力為動力鼓勵自己繼續前行;你必須接受更大的挑戰,當你得知參加高考的人越來越多對手的成績越來越好的時候,你必須有足夠的自信來麵對更加艱巨的挑戰;你必須麵對可能的失敗,並不是所有的複讀都能夠成功,你必須有足夠的思想準備來承受可能的失敗;你必須……
在一年的複讀時光中,父母給了我很大的支持。每當我萌生退意的時候,父親總是能及時的覺察出來,並找我談心。從與父母的談話中,我總能感受到他們的信任。這種信任,讓我對自己充滿信心。“高四”的生活,壓力是無處不在的。父親對我說過的一句話,讓我受益頗多:“如何麵對,是決定結局的關鍵之所在,既然承認壓力的存在,就要把它扛在肩上。我們相信你自己能夠正確處理好壓力,你一定能成功。”就是父親的這種信任,讓我堅信自己一定能行。堅定的自信,伴隨我度過了“高四”生涯。經過了第二次高考的洗禮,我迎來了自己的成功。
狀元劉磊的“高四”生涯對於現在的很多複讀生的家長來說是很有借鑒意義的。劉磊自己也曾向我們表示過,如果不是父母的信任,他可能早就半途而廢了。可見父母的信任,是促使孩子堅持下去的動力,能夠鞏固孩子繼續奮鬥的決心。
信任是親子之間互動的基礎。父母對孩子信任的目光,可以激發孩子很多的潛能。如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如果父母信任孩子,告訴他父母相信他能夠做到某些事情,如管理好自己等,孩子就會自覺地自我管理。相反,如果家長事事都要插手去管孩子,那隻會造成孩子與家長更加隔閡。
父母給予孩子高度的信任,除了要不斷鼓勵孩子樹立信心,幫助孩子分析所麵對的挫折,穩定孩子的情緒和心態外,還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劉磊的父親在我們的采訪中說道:
我是一名教師,帶了很多屆高三的學生,也看到很多因為對自己沒有信心而導致高考發揮失常的例子。我覺得對於一個考生來說,最重要的便是對自己的自信。而這種自信,絕大部分又是來自於家長和老師肯定和信任。
當劉磊決定要複讀的時候,我和他母親曾經想讓他打消這個念頭。因為在我們看來,他完全可以上另外一所很好的大學,如果複讀,風險太大。後來我們考慮了很久,未來畢竟是孩子的,他有自己的夢想。對於他的追求,我們做家長的除了支持還能做什麼呢?對於自己的孩子,我是十分信任的,我相信他能夠通過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我覺得,家長要時刻讓孩子明白自己是被信任的,因為父母的信任能夠激發孩子的動力,能夠促進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