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王老師建議我們做家長的從四個方麵嚐試去做:一是鼓勵孩子繼續發揮他的強項。不斷地勸說,可能會讓孩子產生一種錯覺:是強項的優勢導致了其他學科的薄弱。二是向孩子明確表示:學習不能僅憑興趣出發。特別是在中學階段,麵對增加的學科,應該有較為全麵的學科意識。畢竟,思維是全麵發展、互相促進的。三是進行有效的心理暗示。找出孩子在這個學科上的可取之處,哪怕是一點、兩點,進行鼓勵,讓孩子覺得,“我在這門學科上也有過人之處”。比如說杜京的作文內容沒有文采,但也有好的地方,就是思路非常清晰,這是寫好作文的關鍵。你們要肯定他,慢慢使他產生積極的“我能學好這門學科”的自我暗示。四是將孩子數學學習中強項的思維特點“遷移”到語文學習中來。如思路的清晰、邏輯的判斷,也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部分。
我們按著王老師說的一試,還挺奏效,上高中後,杜京的語文成績一直很好。高考時考了130多分呢。
狀元薑雪峰的母親說:學習是一件好事,是開發人的大腦的。有點偏科並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人才都偏科,不偏科成不了才。但是孩子過早偏科卻不好,因為人的知識結構有一個科學的構成成分,其中的某一部分過分偏低,另一部分也容易受影響。就說數學吧,數學是大腦的體操。經過數學操練的大腦,不僅條理清楚,而且推理能力極強,這對文科學習不僅沒有影響,相反有很強的促進作用。反過來說,語文成績優秀的學生,對數學題的分析也會比一般學生更精明。不過,偏科難免。原因有內在的,也有外在的。內在的主要指個人的先天素質,有的人偏於情感,從小就對文學藝術感興趣,再加上文科老師強一些,自然就偏科了。而有的人比較理智,如果學校經常舉辦數學競賽之類的活動,這些人就難免更加喜歡數學了。
我的孩子與很多同學不同,她在學習上很善於“集中優勢兵力,重點進攻”。本來對化學興趣不是很大的她,為了準備奧賽在高二開始突擊化學,按照她自己的說法就是“先集中一段時間突擊,對於其他的科目則可以稍稍放一放”。結果,在這種突擊下,她化學成績獲得了大幅度地提升,並獲得省奧賽一等獎。
堅強的意誌不是一夜間突然產生的,它在逐漸積累的過程中一步步地形成。中間還會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和失敗,必須找出使孩子學習鬥誌渙散的原因,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孩子的意誌力多數不是天生的,主要還需要後天的培養。從小培養孩子做小事的能力,讓他堅持不懈地做下去,是磨煉意誌的好辦法。許多在事業上有成就的人,都是通過小事情來磨煉自己的意誌的。
孩子上中學後,隨著科目的增多,偏科現象就出現了,好像有點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所以,當家長遇到孩子偏科時,不要驚慌,而是耐心地說服孩子學好每一門課,告訴他:學習不光是應付考試,也是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太過偏科除非奇才,否則高考肯定吃虧。
家庭教育中的意誌力因素是一篇大文章,每個層次的家長都會做出自己不同的解答。比較而言,與孩子親近並日日予以觀察理解的家長,如采取相應方法,更會見效,這是自不待言的。意誌力必須與相應的科學教育手段相結合,這才是正當的意誌力的發揮,反之,便是粗魯與莽撞。對於相對精細的教育工程而言,粗魯的手段,配合強蠻的意誌,隻會發生破壞性的後果,往往為行為者所不及,這是要切切慎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