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高考時的每科分數都相差不了幾分,在談話時,他說自己有兩個全麵:一是學科成績上的全麵;一是做事為人的全麵。在奧賽班,除了理科優秀,他是英語方麵的“權威”,是熱心公務的團支部組織委員,他的作文經常在全班傳閱,還能夠上台表演時下年輕人都覺得難度很高的“老歌”……他認為在強手如林的班集體中,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套”才能立足,而“全麵發展”就是他的楊氏特色。
有同學的家長問他:當學生幹部影不影響學習?對文科的愛好妨不妨礙學習理科?楊明會非常幹脆地否認,因為他確實有一套巧妙的方法兼容並蓄。從小學到高中,他一直是班裏和學校的學生幹部。在學習上,他覺得課堂上光聽老師講授,有點“吃不飽”的感覺,就把平時要看要學的參考書移到課上自己安排,課下則相對寬鬆地處理工作和玩耍。高中階段競爭激烈,他在科學安排時間上下工夫,利用課間幫同學辦理入團的手續,但也不放過午飯午睡之間哪怕再短暫的片刻溫書,物理題做累了就念念英語作為調劑。他的穩重、踏實和以身作則讓老師放心,而唱歌、當主持、說快板、當幹部等等實踐又使他成為一個令人愉快的夥伴。
楊明對於高考越來越注重考察綜合能力的改革方向,可高興了,“不偏科”令他觸類旁通,尤其是考綜合科時的感覺特別棒。以他的經驗,死讀書和題海戰術決不是應對高考的妙計,注重性格的完善和多種能力的培養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提到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時,楊明更是喜笑眼開,接著,他講起一件事情:
我的不偏科並不是從小養成的,上初一時,我特別偏愛數學,一看到數學難題心裏就有一種莫明其妙的興奮。上數學課時,我常常覺得時間過得飛快,在我看來,時間根本就沒有45分鍾。班裏的同學給我取名“數學大王”,在我眼裏,幾乎沒有任何讓我攻克不了的數學難題。
與數學比起來,我對英語就有點冷淡了,我最討厭背長串的單詞。初一期中考試時,我數學得了滿分,而英語剛剛及格。由於這門課的拉分,我的總成績隻能排在班裏第五名。
爸爸當時在我們學校教高中的數學。這次考試後,爸爸找我談話,他說:學習最忌諱“偏科”,特別是中學階段,屬於基礎教育階段,是為日後成才打下堅實基礎的階段。學校開設的各門學科都是為了學生的全麵發展、經過科學論證和實踐檢驗而設立的,偏廢任何一門課程,猶如修建高樓大廈時地基缺了幾樣關鍵的東西,其後果是很嚴重的。從未來的工作需要來看,日後每個人的工作都將是綜合性的,且工作變動性很大、很快。一項工作、一個問題的解決,往往要用到許多領域的知識——培養複合型人才已成為國內外教育界一個公認的目標。而且,要學好數理化,沒有堅實的語文功底是不行的,同樣的道理,數學學不好,物理化學也就不會學好。各學科之間是相互聯係、相互滲透的。所以不能光會“解XYZ”(理科),還要說“ABC”(英語),會寫一篇像樣的文章。
爸爸鼓勵我說:“你其他學科學得這麼好,我相信你的英語也能學得很好。你數學學得好,是因為你的定理和概念要通過做題來熟悉和掌握,你平時又喜歡做題,對做錯的題,反複地做第二、第三遍,直到不會再錯為止。學英語一樣,要學好它們,就得比別的同學多費點時間來做題。”聽了爸爸的話,我在這科上付出的時間多起來:老師如要求每天背一篇英語短文,我就會多背兩篇,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製定一個計劃。每天完成作業後,堅持讀半個小時的外語單詞。就這樣一直堅持了半年多。
在爸爸的鼓勵下,我下定決心要學好薄弱項目英語,平時上討厭的英語課時,我強迫自己抖擻精神,因為以前養成了一上英語課就犯困的毛病,所以,這需要很大的克製力。我平時複習時,總是有意地第一個複習英語,後來,我把大量的時間用來複習英語,在複習期間,我不會去想它曾經為我拉下過分,也不去想考英語時的恐懼心理。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像做數學題一樣專心就行了。
在初二一次英語考試中,全班隻有我一人得了滿分,這次不錯的成績,讓我信心倍增,覺得英語沒什麼了不起,不就對它多下了點工夫嘛。從這之後,我去掉了因英語不好、發愁它跟我拉分的心理陰影。於是整個中學階段我堅持每天早上到操場上背英語單詞,冬天再冷也堅持著,有一天雪後,起了西北風,氣溫下降到零下十幾度,我仍然到操場上去背單詞,同學們驚訝得“哇哇”叫時,我說:“沒什麼的,習慣了天天早上背英語,一天不背心裏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