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麼製造了每天的歡樂——盛大的款待,巨大的成功,值得高興的大事?不,歡樂來自周圍人時常友愛的眼光和語調,他們對我們的追求所表現的興趣和給予的幫助,當我們處於困境時他們的奉獻和同情。隻要有一個家庭成員容許他自己的脾氣惡劣,行為粗魯,那麼這個家庭就不可能快樂。逐漸地,這個家庭就會在精神氣氛上變得極度敏感,即使一天的快樂在他們看來也像一隻昂貴的花瓶,任何不小心的碰觸都可能會毀滅它。現在,這種對自我的注意和對自己權益的要求減弱了,而且它們聚集到兄妹身上、父母身上、仆人和鄰居身上,即使隻是一個友好的眼神,這樣微小的事情也能夠給他們之中的任何一個人增添快樂。溫情會自然流向那些我們能給予快樂的人。一個感覺自己在家裏不算什麼的男孩,會把他所有的心意投向他的狗,至少對於這個小東西的快樂,他是不可或缺的。而說到狗——“我認為讓小孩養狗是錯誤的,它會損壞孩子作為人類的價值。”已故的利頓老爺如是說。讓男孩有自己的狗,但是讓他知道,即使是出自他的一句令人高興的話也會給多少人帶來快樂時光。善心所帶來的快樂,給予快樂所帶來的快樂,是一條流出的同時也充實了自己的溪流。發現自己確實可以給家庭帶來變化的男孩總處於留心機會的狀態。任何一個爸爸或姐姐可能會喜歡的暗示都不會放過。當他不是被硬拉進來,而是出於自願時,體貼親切的行為對他並非難事。他的喜愛之情引起更多的喜愛之情,他表示出來的善意回報給了他,而且通過他又再一次回報給他人,就像滿池的清水擠掉一些之後會更多地湧出。他看問題不是從他自己的角度,而是從其他人的角度,現在他對正義的喜愛表現為要求與其他人“公平競爭”。
他不會在別人不在的時候聽別人說他們的壞話,不會輕易地指責他人的動機毫無價值,或是行為毫無價值,對於其他人的行為、性格、聲譽,他是公正的。他不知不覺地就把自己放到了其他人的位置上,而且評判他人像他自己要被評判那樣。“教我感受其他人的苦惱,藏起我看到的錯誤,我向別人展示寬恕,別人的寬恕就會向我展示。”這是他的未成型的,無意識的祈禱。再者,他的善良、他的仁慈不僅僅會撫慰他人的悲傷,而且會表現出對壞脾氣的忍耐,對不可原諒的傷害的寬宏大量。他的仁慈友善的行為習慣會逐漸發展成行為準則,直到他的性格形成,而且他會以一個公正的、高尚的人而著名。對於這樣的好結果,父母可以做的就是保持渠道的通暢,以及引導水流,把兒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其他人的需求上來,而且不時向他指出能把其他人的快樂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方法。我無需說明,一句自私的、世故的格言——“照顧好你自己”、“關心你自己的利益”、“以牙還牙”——是如何插進來阻隔渠道或是阻塞源泉的。那麼,是否整個的道德訓練要把它自己分解成對每一種情感的訓練?即使如此,對於我們來說,這並不新奇,因為——當每一條彩虹的色彩都是亮的,那麼每一種善意都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