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數字化圖像處理之我見
工作園地
作者:王婉萍
所謂“數字化圖像處理”,就是利用計算機對圖像信息進行加工,以滿足人的視覺心理或者應用需求的行為[1]。圖像處理是紙質檔案數字化的一個重要環節。根據《紙質檔案數字化技術規範》(DA/T31—2005)要求,掃描得到的檔案原始圖像要進行偏斜度、清晰度、失真度等方麵的處理[2]。比如,偏斜圖像要進行糾偏、旋轉還原處理,模糊或不可見圖像要進行增強處理,傾斜失真、幾何失真、非線性失真的圖像要進行複原處理等。對此,有同行表示讚成,有同行表示反對,反對的理由是圖像處理改變了檔案的原貌,偏離了檔案的真實性要求。
那麼,掃描後的原始圖像到底要不要進行圖像處理呢?在找到答案之前,我覺得,有必要厘清以下三個問題:第一,掃描所得原始圖像能否還原檔案原貌?第二,圖像處理會不會影響檔案憑證效力?第三,檔案數字化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1 原始圖像不可能還原檔案原貌
檔案原貌是指檔案形成時固有的麵貌,數字化掃描不可能還原檔案原貌。首先,紙質檔案經過時間的洗禮,紙張逐漸發黃、紙質慢慢變脆、有些紙張因為蟲子噬咬出現缺損,載體麵貌發生改變,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檔案已非檔案形成初期的模樣。因此,掃描所得的圖像即使未作修圖處理,與檔案形成初期的麵貌相比也已大有不同。其次,掃描所得原始圖像,表麵上未經圖像處理,但因為掃描前要對掃描參數,如,掃描模式、分辨率、對比度、亮度等進行設置,因而也無可避免地烙印上人工斧鑿的痕跡,所以,掃描所得的原始圖像實際上也不能反映檔案原貌。最後,即使在掃描過程中沒有人為因素的介入,但檔案經掃描後,檔案紙張厚薄程度、柔韌程度等信息已丟失,與檔案本身比較,麵貌或多或少還是會有所改變。所以,紙質檔案數字化過程中,掃描所得圖像,不論是否經過圖像處理,都不可能還原檔案原貌。
2 圖像處理不會影響檔案憑證效力
檔案的本質屬性在於它的原始記錄性,即檔案是在社會生活中直接形成的曆史記錄。檔案的原始記錄性決定了“檔案較其他文獻有更可靠的真實性,由於其真實性,使其具有憑證價值”[3]。那麼,檔案原始圖像經過處理後,會不會破壞檔案的真實性,從而削弱檔案的憑證價值呢?答案是不會的。檔案的真實性跟檔案所記錄的內容信息有關,跟內容信息的表現形式無關。圖像處理通過糾偏、旋轉、去汙、對比度拓展增強、彩色增強、圖像平滑、銳化等技術,幹預的僅僅是檔案信息的表現形式,比如,圖像的傾斜度、圖像的潔淨度、紙張的顏色、字跡的深淺、黴變的痕跡等情況,從而達到提升圖像質量,使之便於判讀與識別的目的。從中可以看出,圖像處理改變的是檔案信息的表現形式,並不改變檔案信息內容,圖像處理過程中不存在添加、減少、塗改圖像信息等現象,並不對檔案真實性構成損害。因此,圖像處理後所獲取的檔案圖像信息,仍可以作為形成者留下的曆史真跡,是確鑿無疑的原始文件和曆史信證,經檔案部門確定後,它的效力仍可等同於原件。
3 紙質檔案數字化的目的是為了利用
檔案數字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利用,確切講是為了讓掃描件代替原件使用。這樣做的好處既可以使檔案原件得到保護(避免原件在頻繁使用中遭受毀損風險),又可以極大地提高利用效率(利用者隻要通過計算機檢索,就可以快速查詢到需要的信息)。既然數字化的目的在於利用,那麼,在保證圖像信息真實可靠的前提下,圖像的有效性、可用性應該是掃描追求的首要目標。當維護檔案原貌與保證圖像有效性兩者發生衝突時,毫無疑問應該選擇圖像的有效性。因為如果圖像無法識別,圖像裏蘊含的檔案信息無法讀取,那麼,即使掃描件反映檔案麵貌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但因無法在實踐中發揮實際效用,便也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因此,從檔案利用角度來看,保證掃描圖像清晰可用比單純維護檔案原貌更有實際意義。圖像增強處理是為了更好地傳達檔案信息,實現檔案查詢利用的價值。
厘清了上麵三個問題,現在再來看檔案數字化原始圖像要不要進行圖像處理的討論,很自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圖像處理應該成為紙質檔案數字化的一個必經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