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兩家人很快成了朋友。於是,某個周末,我們三家相邀一起郊遊。
那天,風和日麗,氣溫宜人,聰聰和小約翰都玩得很盡興,兩個孩子的鞋帶都散了,我同學在身後喊住聰聰:“你跑那麼快幹什麼啊,鞋帶散開了,小心摔一跤。”說著,順勢蹲下為聰聰把鞋帶綁好。中間聰聰多次催促:“媽媽,你快點呀!”
同學抱怨道:“你動來動去的,我怎麼係得好,急什麼啊!”
而黛西同樣看見小約翰的鞋帶散開了,便用中文對小約翰說:“你的鞋帶散開了。”小約翰一看,自己蹲下把鞋帶係好,然後跑過去找聰聰。
中午時分,我們尋找吃飯的地方,決定聽從孩子們的意見。然後我又看見了完全不同的一幕。
我同學低頭問聰聰:“寶貝,你想吃什麼?”
聰聰說了一句什麼,我們都沒聽清楚,我同學追問了一次。我們轉身看黛西母子,隻見她蹲下身子問小約翰:“告訴媽咪,你有什麼想法?”
小約翰想了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黛西。
老公突然在我耳邊說:“中國媽媽為孩子蹲下,通常是為了給孩子整理衣服係係鞋帶,可是不習慣保持一樣的高度和孩子進行交流。西方媽媽不會為了給孩子係鞋帶而蹲下,卻會在傾聽孩子想法的時候,為他蹲下。”
聽了這話,我感觸很深,在和辰辰交流的時候,我非常注重辰辰的感覺,盡量不讓他感到他是在跟家長說話,而是讓他覺得在跟自己最信任的朋友說話,可是即使這樣,我也很少為辰辰蹲下過。至多,我坐在沙發上,他坐在我麵前或者依在我懷裏來保持差不多的高度。
從那以後,我試著為辰辰蹲下,並驚訝地發現,簡單的一個動作居然會有這麼神奇的效果。有一次,我和老公回家,客廳地板上有很多水,他一時沒留意,差點摔一跤。這時辰辰從洗手間出來,手裏拿著一塊還滴著水的毛巾,不用說,這客廳便是他的傑作。老公不高興地問他幹嗎把客廳弄得這麼濕答答的。辰辰看了他爸爸一眼,沒有說話。
我走過去,蹲在他麵前,溫柔地注視著他:“辰辰,你把客廳弄濕一定有你的理由,對嗎?告訴媽媽好不好?”
果然,辰辰點點頭說:“今天學校組織我們去敬老院,我們給老爺爺和老奶奶擦了地板,所以我想幫家裏擦一擦,還沒擦幹,你們就回來了。”
“你真是太懂事了!”我由衷地誇獎他。
如果我們不問緣由就質問孩子,我想就算孩子說了原因,心裏也是抵觸、委屈的,更會傷害了孩子的一片心意。
辰辰的家長會上,我作為家長代表,呼籲家長和老師多為孩子蹲下。其中,有一位家長不以為然地說,她就經常為了孩子蹲下,但是效果一點都不好。於是,老師問該學生為何不喜歡媽媽蹲下,孩子童聲童氣地說:“我不喜歡媽媽蹲下後,讓我看著她的眼睛來批評我,不然她怕我沒聽她說話。”
全體家長都笑了起來,孩子媽媽也臉紅地笑了笑。
其實,家長是否蹲下來和孩子說話,隻是一種表現形式而已,蹲下的本質是家長要把孩子真正當作具有獨立人格的“小大人”,並且平等地對待他。這決定著家長能否以正確的態度來處理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而不是簡單地指責和批評。
很多家長總是居高臨下地站著對孩子說:“你不應該這樣!”“你知錯了沒有?”正是這種居高臨下、命令式的語氣,使得家長無法和孩子實現心靈的交流,使孩子拒絕向父母坦誠內心真實的想法。久而久之便形成隔閡,使交流停留在“你作業做了沒”“這次考試考了多少分”這種最表麵的問題上,讓父母和孩子成為最親近的陌生人。
孩子雖小,但是他渴望大人能夠理解、尊重他,平等地對待他。家長不要忽略了孩子對於平等的渴求,應該放下家長的架子,蹲下身來跟孩子交流,不要總是讓孩子覺得你是那麼的“高高在上”。
那麼,蹲下有什麼好處呢?
當父母能夠蹲下身子去凝視孩子的眼神時,孩子會感受到家長希望和他交流的那種欲望。從兒童心理學上來講,孩子感受不到那股“高高在上”的壓迫感時,更願意把真實的想法告訴父母。
父母蹲下的時候,會比站著更有耐心,更願意去傾聽孩子的想法,甚至更欣賞自己的孩子。當父母摒棄浮躁的心態,專心傾聽孩子的童言童語時,會恍然大悟:“哦,原來你是這樣想的啊!”“原來你是因為這個啊!”因為相互之間的了解,所以有了更多的寬容和體諒,減少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親子關係自然會變得更好。
讓我們的每一次蹲下,不再是為孩子理衣係帶,而是給孩子一個平等交流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