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像尊重大人一樣尊重孩子(4)(2 / 3)

假設當我看見牆上的畫時,激烈地批評了辰辰,被弄花的牆壁並不會因此恢複原狀,而孩子本來期待父母開心的,卻失望了。父母並沒有感受到他的心意,而是認為他給父母帶來了麻煩。這對孩子而言是一種很大的傷害,小到他以後為了少挨批評,不再想著給爸爸媽媽製造驚喜;大到傷害孩子的積極性和自尊,讓他覺得自己一門心思想讓爸爸媽媽開心,結果卻把事情搞成這樣,費力不討好。

孩子犯錯時,大多家長下意識的反應是指出孩子的錯誤、批評孩子,然後讓孩子改正。千百年來,很多人都認為指出錯誤、接受批評、改正錯誤是對待錯誤的最好辦法。真的是這樣嗎?

對於大人而言,我們有自己的判斷,很多事即使別人不說,我們也知道自己做的是對的還是錯的。而對孩子而言,他的是非判斷力還沒有完全形成,至於反省自己更是無從談起。大多孩子承認自己錯了,並不是內心深刻地意識到自己做錯了,而是因為家長的批評和其他人的指責,不得不承認自己錯了。也許事後,孩子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但是他隻是在父母的要求下才這麼做,而不是心裏願意這樣做。

所以,批評對於孩子的心靈成長弊大於利。這些表現是相對於已經非常懂事的孩子而言的,更多的孩子受到批評後,反而故意和父母做對,你不讓我這麼幹,我偏這麼幹。於是父母從批評孩子到責罵孩子,最後甚至動手打孩子,可是效果卻微乎其微。

所以,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如果可以做到心平氣和一點,想想是否有更好的辦法來處理這件事,也許能避免很多錯誤的做法。

可見,錯誤不一定都要指出來。不指出錯誤隻是一種態度,關鍵是如何幫助孩子不著痕跡地改正錯誤,並且不再重犯。比如辰辰這件事,我不批評他不代表以後他可以繼續把家裏塗得到處都是。要讓孩子心甘情願地接受家長的做法,這就需要家長有一點小技巧。如果我僅僅是肯定了辰辰的用心,我想也許第二天回家,迎接我的是客廳裏四麵牆上都是他的畫作了。

要不著痕跡地改正孩子的錯誤,就需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說話。我對辰辰說,媽媽想把他的畫作帶給阿姨去看。孩子的內心肯定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媽媽和更多人欣賞,他也知道牆是帶不出去的,於是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你可以請阿姨到家來啊。這時候向孩子說明,一次請阿姨來是沒問題,但是每次都請人家來,萬一人家不方便,就沒法欣賞了,於是孩子認識到如果把畫畫在紙上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剩下的就是房間裏的畫怎麼辦了,要是立刻找人換了牆紙,孩子心裏肯定想,媽媽說喜歡我的畫,卻這麼快就弄掉它,到底是喜歡還是不喜歡?這樣的做法很容易使孩子不信任父母。應該讓他覺察到自己的行為給父母帶來了麻煩,讓他主動提出解決辦法。這樣一來保全了孩子的自尊心,二來孩子覺得自己替父母解決了問題,內心收獲的是滿足感,而不是抵觸,一切問題便可消弭於無形。

雖然說批評也可以達到某種效果,可是進行批評教育的時候,父母心情惡劣,孩子不開心,而換種方式也可以達到目的,並且效果更好,我想作為愛孩子的我們一定會選擇彼此都開心的方式來處理問題。

8.什麼時候為孩子“蹲下”

當父母能夠蹲下身子去凝視孩子的眼神時,孩子會感受到家長希望和他交流的那種欲望。從兒童心理學上來講,孩子感受不到那股“高高在上”的壓迫感時,更願意把真實的想法告訴父母。

很多家長總是想不通,為什麼與孩子那麼難以溝通,為什麼孩子就是不能讓大人少操一點心,為什麼孩子要做出那些讓家長生氣的事。直到有一天,當父母為孩子蹲下了身子,才發現其中的奧秘:原來,孩子的世界真的和我們不太一樣。

我在工作過程中,結識了外國朋友黛西,因她在外企工作,用到中文的機會不多,所以她可以應付在中國的生活。可她的兒子小約翰隨她一起來到中國後,由於語言問題,在學校裏各種不適應,黛西請我替她物色一位中文家教,希望能替小約翰解決語言問題。

而在此前不久,我一位同學曾拜托我替她兒子聰聰尋找一位靠譜的外教,我靈機一動,一個想學中文,一個想學英文,而學語言最關鍵的就是環境,如果他們可以相互學習,既有利於兩個孩子的語言學習,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我把這個想法跟兩位媽媽一說,她們連聲讚好,聲稱這是一個絕妙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