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親生日那天,三個孩子都向父親表達了自己的愛意和祝福。父親對最聰明的孩子說:“你能施展自己的才能,爸爸為你高興,爸爸愛你。”父親對中間的孩子說:“你能自己照顧自己,爸爸為你高興,爸爸愛你。”父親對最後一個孩子說:“不管你是什麼樣的,爸爸也像愛他們一樣愛你。”
成熟、理智的人都明白,這個世界上不會有十全十美的人存在,去追求這種不可能,隻會使自己失望和不快樂。作為父母,應該坦然接受孩子的現狀,積極努力地去引導教育,不對孩子求全責備。
有人曾跟我說:“那我不要求孩子十全十美,我要求他十全九美總可以吧?”
之所以不讚成追求孩子十全十美,是因為根本無法量化十全十美的標準。就像上麵的兩個小女孩一樣,孩子太活潑,媽媽覺得養了個假小子;孩子太內向,媽媽擔心孩子吃不開。如果孩子處在這兩者中間,媽媽可能又覺得孩子沒個性。也就是說,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十全十美。就算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十全十美了,別人也許覺得你家孩子像機器人呢!
4.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如果媽媽帶著充滿愛意的眼睛去發現孩子的優點,那麼出現在媽媽眼中的是孩子滿身的閃光點,而不再是那些令人生氣和無奈的缺點。
曾經有個姐妹跟我開玩笑:“老公、老婆都是人家的好,孩子永遠是自己的好。”這話理解起來就是配偶跟人家比較的話,覺得人家的配偶樣樣都比自己的配偶強,可是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比,都沒自家的可愛。簡言之,就是以配偶的角度去比較,永遠隻看到缺點,但以父母的角度去比較,永遠隻看到優點。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卻很少有父母總是極力誇讚自己的孩子。這主要跟我們的曆史和文化有關,中國人講究謙虛有禮,誇讚自己的孩子會覺得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所以即使孩子真的很好,父母的誇獎也是點到即止的。甚至遇到別人誇獎自己的孩子,父母也會既謙虛又高興地說:“哪裏啊?他這點成績算什麼啊,要努力的地方多著呢,可別誇他,等下他就該驕傲了。我看你家孩子就比他強。”
我想這樣的話,我們小時候也聽過不少。有時候我考了滿分或者全班第一,我爸爸可能會說一句不錯,但是緊接著肯定加上一句:“雖然你已經考了第一名,但是你不能驕傲,隔壁誰已經考上清華大學了,你的路還長著呢!”
父母的出發點是為了讓孩子戒驕戒躁,繼續努力,並且養成謙虛的品格。可是這麼做對孩子其實並不好,會使孩子形成消極心理——“我怎麼努力都得不到肯定”,或者“你覺得人家的孩子比我更好,那你去當人家的父母好了”。
其實孩子有這種心理太正常了,孩子的換位思考能力根本還沒形成,無法理解父母這麼做是為了鞭策他取得更高的成就。在他心裏,隻能夠感覺到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嫌棄自己。這會大大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從而使親子關係走上岔路。
有一次,我把這個觀念轉述給朋友,我說:“如果要讓孩子成為最棒的,父母應該不斷地讓他感覺到他是最棒的。也就是說,我們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
她就吃驚地看著我:“我的孩子是最棒的?別說他根本不是最棒的,就算他真的是最棒的,我也不好意思這樣誇他啊!”
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反應。其實“我的孩子是最棒的”,並非要求父母到處去跟別人吹捧自己的孩子,而是讓孩子感覺到在你心裏他是最棒的。這是根據兒童心理得出的,因為孩子比大人更容易受暗示的支配。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行為給予肯定,孩子會為了父母的肯定而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行為一直挑剔、批評,孩子會變得自閉、壓抑,不願意和其他人交流。
所以,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勵、讚許。經常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會比其他孩子顯得更積極、更自信,心理也會更健康。因為孩子會從父母的肯定中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內心容易獲得極大的滿足和力量。他知道不管自己怎麼樣,父母永遠都會喜歡自己,支持自己。反之,經常被批評教育的孩子,一旦遭遇什麼不如意,會覺得自己被整個世界遺棄了,連父母都看不起自己。
我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下麵這個故事,百度文庫中就有。
她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連三分鍾都坐不了,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兒子問老師都說了些什麼,她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因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現最差;唯有對他,老師表現出不屑。
然而她還是告訴兒子:“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鍾,現在能坐三分鍾。其他媽媽都非常羨慕我,因為全班隻有寶寶進步了。”那天晚上,她兒子破天荒吃了兩碗米飯,並且沒讓她喂。